理中四逆方義解
清代:莫枚士
大凡思義必先顧名。仲景書名傷寒,則方義自系治寒。寒邪從表乘里,里氣不支,揮霍撩亂,勢將直搗。此時未暇顧表,先與建里,故但用參、術(shù)、甘、姜四味,而置頭痛、發(fā)熱、身疼諸證于不問,亦以實其里,本無妨于表也。俟亂一定,然后解表,以截來路,方下所以有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之論也。理中專為此設(shè),并無伏熱痰食在內(nèi),故無壅塞橫決之慮,不然則有因而致變者矣。其緩者更有桂枝人參湯(即理中加桂枝)
,法與先理中后桂枝者同一表邪乘里,而分治合治猶尚有別,況于里實者,而可無別乎?
至于四逆亦為表邪乘里而設(shè),但見厥,則所乘已在三陰,較理中癥尤重,乃反不用參、術(shù)何也?蓋以寒邪已入三陰,則里為實,與理中癥寒邪將入三陰,其里猶虛者,先后止爭一間。正如婦人臨產(chǎn)可服補劑助力,已產(chǎn)則有血肉瘀不得再補之比,知此始可與言虛實矣。且吐利而又厥逆,為表里同病,故既以干姜溫里,即以生附托表,其與真武湯、附子湯之用熟附益氣,迥然不同。然則桂泄三陽,生附泄三陰,經(jīng)有定例,非僅以“性熱”兩字了之。夫一寒之傳變,其別如此,則凡不止一寒,本先里實者,從可推已。用此二方,但將已所診癥,細細與仲景論中義例相參,合則用,不合則否,毋執(zhí)成見為也。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y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xiāng)。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yī)學。論醫(y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yī)經(jīng)。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jīng)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fā)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y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jīng)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jīng)辨誤,多發(fā)前人之未發(fā)。所著《研經(jīng)言》頗得醫(yī)林贊許;《經(jīng)方釋例》尤多創(chuàng)見。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