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氣口辨
清代:莫枚士
《靈》、《素》動以人迎、氣口對說,而于終始篇專著“太陰”二字于脈口上(太陰謂手太陰。脈口即氣口),其言曰∶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此一語,正以別人迎于氣口也。王注知人迎之不屬太陰,因以結喉旁脈當之。蓋本《素·陰陽別》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論最的。后人不知其所本,粗讀古經,轉駁王注為謬,而創左人迎、右氣口之說,以為本之《脈經》。豈知《脈經》“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四句,一氣貫下,與神門訣斷兩在關后相對,則專謂關前一分之在左者為人迎,故與關后一分之神門并論,非統左三部言也。平人迎條云,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實者,陽實也,等語,與《靈》、《素》所言迥殊,細玩“以前”兩字自明。《脈經》本不誤,后人自誤會耳!前人辨此者多,茲不備引,要惟楊上善《太素》注為獨勝焉。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