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亦有屬寒辨
清代:葉桂
按消渴之證,雖由火熱,然亦有屬虛寒者。如《內經》所云∶心移寒于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之證是也。蓋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其肺所受之津液,俱賴心火以熏蒸之,故能上及耳。設心火既衰,則上下不交,陰陽失偶,津液何由熏蒸上達哉?故肺燥則求救于水,究無火以熏蒸,則愈飲愈渴。上飲半升,下行十合,譬之釜底有火,則釜中水沸,自然暖氣升騰,其蓋有汗。若火滅水寒,則氣不上行,釜蓋自無以潤,此理之必然也。今之醫者,不達其故,謂內為熱所傷,外為寒所膈,其亦不思之甚矣!其心火者,君火也,雖不可以妄動,而亦不可消滅。今《內經》言移寒于肺,明是火衰之候,與下文心移熱于肺為膈消,火甚鑠金之病,二證迥然各別,何得一概作熱治之乎?若果然,則能消水矣,何反飲一溲二乎?昔人以八味治渴,正為此證。倘不明陰陽虛實,概用寒涼之劑,未免增其病耳,故辨及之。
葉桂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葉桂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