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瀉論
清代:何夢瑤
瀉此即補彼,(如瀉火即是補水。)補此即瀉彼,(如補火即是驅(qū)寒。)故瀉即補也,補即瀉也。
寒以補陰,故夏月飲水,熱以補陽,故冬日飲湯。必以溫熱為補,寒涼為瀉者,謬也。張子和謂∶良工治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庸工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以為先固其氣,元氣實,邪自去。不知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補之,真氣未勝,邪已交馳橫騖,而不可制矣。惟脈虛下脫,無邪無積之人,方可議補。其余有邪積之人,必以吐、汗、下三法,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fù)也。又曰∶汗、吐、下,以藥石草木治病者也,猶君之刑罰。補者,以谷肉果菜養(yǎng)口體者也,猶君之德教。故曰∶德教興平之粱肉,刑罰治亂之藥石。若人無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當先誅伐,病之去也,粱肉補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豈可以藥石為補哉。又曰∶胸以上大滿大實,病如膠粥,微丸微散,皆兒戲也,非吐,病安能出。又曰∶風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之間而未深,欲亟去之,莫如發(fā)汗。又曰∶人知下之為瀉,而不知下之為補,陳 去而腸胃潔, 瘕盡而榮衛(wèi)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又曰∶人之食飲,酸咸甘苦,百味皆聚于胃,壅而不行,蕩其舊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其言可謂名通。按子和治病,不論何證,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蓋萬病非熱則寒,寒者氣不運而滯,熱者氣亦壅而不運,氣不運則熱郁痰生,血停食積,種種阻塞于中矣。人身氣血,貴通而不貴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即所以補正,邪去則正復(fù),但以平淡之飲食調(diào)之,不數(shù)日而精神勃發(fā)矣。故婦人不孕者,此法行后即孕,陰陽和暢也。男子亦陽道驟興,(子和云∶病久否閉,忽得涌泄,血氣沖和,心腎交媾,陽事必舉,宜切戒房室。)非其明驗乎?丹溪倒倉法,實于此得悟。后人不明其理,而不敢用,但以溫補為穩(wěn),殺人如麻,可嘆也。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yī)。初習(xí)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yī)藥,并精于醫(y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wù),暇余繼續(xù)鉆研醫(yī)學(xué)。其所著《醫(y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xué)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nèi)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y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