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不通
清代:何夢瑤
有熱結者,熱耗血液干燥,故結也。脈洪數,能食,(即仲景所謂陽結。)麻仁丸,四順飲子吞潤腸丸。若燥實堅,腹滿痛,承氣湯(見中氣)治之。
有寒結,冷氣橫于腸胃,陰凝不運,津液不通,故結也。脈沉遲,不能食腹痛。(即仲景所謂陰結也。)寒而實者,備急丸、(見傷飲食。)溫脾湯。寒而虛者,半硫丸,姜汁調乳香吞之,或八味丸。(見虛損。)外用握藥。
有氣秘,氣壅滯不通,不升不降,其人多噫。實者破結導滯,木香、檳榔、枳殼、陳皮、杏仁等類。虛者(氣虛不運故壅滯)補而行之,不宜破散,人參多用。若氣阻隔不通,而見噎膈反胃等證者,人參利膈丸、四磨湯(見氣)選用。仍分虛實治之,若氣少氣弱,無力推送,則惟有助氣而已。(肺主氣,肺與大腸為表里,氣秘治在肺。)
丹溪云∶肺氣不降,則難傳送,用枳殼、沉香、訶子、杏仁等。老人、虛人津液少,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
有血秘,老人、(老人后門固,壽之征。)產婦(產后有秘至數十日者,勿亟通之)。
血液干枯,或病后血虛,或發汗利小便以致津涸,(津亦屬血。)均宜潤劑,蓯蓉潤腸丸、更衣丸、四物湯(見血)、麻仁、杏仁辛潤之品。又腎司二便,腎水虛燥,宜以六味(見虛損)滋水,少佐辛味以潤之。若跌打損傷,瘀血凝滯,致氣不行,而大小便不通者,破瘀導滯為主。
有風秘,其人腸胃素有風,風能燥濕燥血,故大腸不潤而結,搜風順氣丸(見中風)、滋燥養榮湯。
老人氣血多虛,察其脈浮虛者,氣虛也;沉虛者,血虛也。凡結實難下之證,可用穿結藥及妙香丸。(見煩躁。)
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名直腸結,從導法治之。
導法∶以蜂蜜煉成條,大如指,粘皂角末,油抹,入便門。寒結者加草烏頭末,以化寒消結。熱結者以豬膽汁導。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藥,并精于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鉆研醫學。其所著《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