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腸
清代:何夢瑤
大小便易位而出也,(糞出前竅,尿出后竅。)乃藏氣乖亂所致。或因醉飽,或因大怒,氣亂于中,腸胃失職,不循輸化之常道故也。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如走錯路者,仍令回至原處,則不再誤也。)使闌門清利,得復司泌別之職,則愈矣。吐后宜五苓散(見傷濕)、木香調氣散(見中氣)各一錢,加阿膠末一錢,湯調服。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加木香少許,湯送下。此皆除濕熱之劑。蓋氣亂由于郁,(不郁則順道而行,何亂之有?惟郁極暴伸,勢必肆行橫決,不循常道。)氣郁則為濕熱也。嗜酒者血必瘀,濕熱所傷也,四物(見血)加海金砂、木香、檳榔、木通、桃仁。姜宜人二便俱從前陰出,以為交腸,用五苓。喻嘉言曰∶非也。交腸乃暴病,驟然而氣亂于中。此證乃久病,以漸而血枯于內,先由脾不攝血,下行有若崩漏,胞門子戶之血漸亡,轉吸大腸之血亦盡,又轉吸胃中之血亦盡,下脫之血始無源而止。血盡則氣孤而無偶,為拳為塊,奔迫散亂,水谷舍故趨新,水道辟為谷道,江漢兩渠,并歸一路,與交腸易位而出不同,安可用五苓再劫其陰。其說甚辨,錄之。夏子益奇疾方,治婦人因產病交腸,用舊 頭,燒灰酒服,仍間服五苓散分利之。如無 頭,舊紗帽可代,以受頭氣日久,取陽氣上沖之義,(即用吐升提意,故又治血崩。)取漆能行敗血也。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藥,并精于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鉆研醫學。其所著《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