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雜
清代:何夢瑤
俗名心嘈。其證似饑,急欲得食,心中擾擾不寧,如酸如辣,似慌張。由肝火乘于脾胃,土虛不禁木搖,故煩擾不安。火盛則谷易消,食已則饑,得食則安,少頃又饑,又復嘈矣,此為火嘈,宜清火。若有痰飲停聚,似饑非饑,欲食而不能多食,脈滑,為痰嘈,宜化痰。若兼吞吐酸水,乃痰飲與火所為,清火去飲兼治。總以補土為主,六君子湯(見氣)加減。久不愈者,養(yǎng)血,以火盛則血虧也。故思慮血虛五更嘈者,及婦人嘈雜,恒用四物(見血)加減。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y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yī)藥,并精于醫(y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xù)鉆研醫(yī)學。其所著《醫(y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y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