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哮
清代:何夢瑤
麻黃(一錢) 杏仁(四分) 石膏(一錢) 甘草(二分) 桑白(六分) 細茶(少許)
□
麻黃(不去節(jié)) 杏仁(不去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一本甘草減半) 每服五錢,水一鐘,姜五片煎服,有汗即愈。
□
麻黃(三錢) 杏仁(一錢半) 蘇子(二錢) 甘草(一錢) 桑皮(蜜炙,二錢) 黃芩(炒,一錢半) 款冬花(三錢) 半夏(法制,三錢) 白果(二十一枚,炒黃) 每服五錢,水煎服。
□
麻黃(去根節(jié)) 杏仁(炒,去皮尖) 蘇子(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 橘紅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各一錢)姜、棗煎。
□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紫蘇 枳殼 桔梗 蒼術(shù) 黃芩 天寒加桂枝。
□
陳皮 半夏 茯苓 生草 桔梗 枳殼 黃芩 黃連 梔子
□
黑丑(頭末,一錢) 明礬(三分) 皂角(四分) 木香(三分) 人參(一分) 萊菔汁調(diào)下,十服愈。
□
黃連(四兩) 金、銀各一錠,水九碗,煎二碗。再用水六碗,煎一碗。再用水二碗,煎半碗,共成膏。加人乳、牛乳、童便各一碗,姜汁、韭汁、側(cè)柏葉汁、田螺汁各一碗,再煎,入薄蜜收之,漸漸服。
□
葶藶(不以多少,炒令黃) 上件細研,丸如彈子大,水三盞,棗十枚,煎一盞,去棗入藥,煎七分,食后。服法∶令先投小青龍湯三服,乃進此藥。
□
蘿卜子(淘凈,蒸,曬,一兩) 豬牙皂角(存性,三錢) 上以生姜汁浸,蒸餅,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咽下。劫喘,以姜汁炒,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一塊)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y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yī)藥,并精于醫(y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wù),暇余繼續(xù)鉆研醫(yī)學。其所著《醫(y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nèi)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y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