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躁
清代:何夢瑤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炙草(二兩) 麥冬(一升) 半夏 粳米(各半升) 加姜煎。
□
淡竹茹(一兩) 水煎服。
□
朱砂(一錢,研,水飛) 黃連(凈酒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黃 當歸頭(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下。
□
麥冬(去心,七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三合)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 冰片 牛黃 膩粉 麝香(各三兩) 辰砂(飛,九兩) 金箔(九十片)各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勻為丸,每重一兩,分作三十丸。
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湯,調膩粉少許下。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利等,并用膩粉、龍腦、米飲下。中毒吐血,悶亂,煩躁欲死者,用生人血(即乳汁)下。小兒百病,驚癇涎潮搐搦,用龍腦、膩粉、蜜湯下綠豆大二丸。
諸積食積熱,頰赤煩躁,睡臥不寧,驚哭瀉利,并用金銀薄荷湯下,更量歲數加減。
大人及婦人,因病傷寒時疾,陰陽氣變,結伏毒瓦斯胃中,喘躁,眼赤潮發不定,七八日以上至半月未安,醫所不明,證候脈息交亂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二丸,并用龍腦、膩粉、米飲調半盞下。下后仍將此丸拾起,水洗凈,以油單紙裹,埋入地中,五日取出,可再與。一丸可用三次。如要藥速行,用針刺一孔子,冷水浸少時服。
□
黃芩(五錢) 苦參(一兩) 生地黃(二兩) 水四升,煮取一升,溫服,多吐下蟲。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藥,并精于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鉆研醫學。其所著《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