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陽病論
元代:王履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釋之者.謂男子則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則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為男女各受立說.竊獨謂不然.夫二陽陽明也.胃與大腸之脈也.腸胃有病.心脾受之.發心脾.猶言延及于心脾也.雖然.脾胃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腸與心.本非合也.今大腸而及心.何哉.蓋胃為受納之府.大腸為傳化之府.食入于胃.濁氣歸心.飲入于胃.輸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納.大腸之能化耳.腸胃既病.則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資乎.心脾既無所資.則無所運化.而生精血矣.故腸胃有病.心脾受之.則男為少精.女為不月矣.心脾當總言.男女不當分說.至隱曲不月.方可分說耳.者如釋者之言.則男之精.獨資于脾.而不資于心.女之血.獨資于心.而不資于脾.有是理耶.蓋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臟六腑之相養而后成.可謂之男精資于脾.女血資于心乎.經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則隱曲之不利.在女子.則月事之不來耳.
王履
王履(約1332~1391),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山人,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明史·王履傳》載,王履“學醫于金華朱彥修,盡得其傳”,因而成為朱氏得意弟子之一。據《蘇州府志》載,明初王履曾一度為秦王府良醫正。其著述有《醫經溯洄集》、《傷寒立法考》、《醫史補傳》、《百病鉤玄》等,但流傳至今者僅《醫經溯洄集》二十一篇,內容包括對《內經》、《本草經》、《難經》、《傷寒論》等的闡發以及對古代20余位名醫的某些述評。王履在吸取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結合其個人心得,對傷寒與溫病加以比較和區別,主要是對上述二者的概念、病因病機、診治原則等作了較詳細地闡述,提出了自己的創見,認為溫病是感天地惡毒之氣所致。他突破前人對外感熱病的認識,強調溫暑及時行寒疫、溫瘧、風溫、溫毒、溫疫,“決不可以傷寒六經病諸方通治”(《醫經溯徊集·張仲景傷寒立法考》)。對傷寒溫病的治療,他主張傷寒可法仲景,溫病首清里熱,說“凡溫病、熱病,若無重感,表證雖間見,而里病為多……斯時也,法當治里熱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熱而表自解者”(《醫經溯洄集·傷寒溫病熱病說》)。此外,他提出了真中風與類中風之區別,說“不知因于風者,真中風也;因于火、因于氣、因于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醫經溯洄集·中風辨》)。王履除具有較高醫學造詣外,還擅長詩文繪畫,《明史》稱“履工詩文,兼善繪事。嘗游華山絕頂,作圖四十幅,記四篇,詩一百五十首,為時所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