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濕痰塊
清代:趙濂
背為陽部,又督脈循行之道,人身氣為陽,而血為陰。若陽衰而陰偏盛,脈絡因之不暢,每入飲食,所化精微,不歸正化,而變為痰,留滯經絡,走注于背,致漫腫隱痛,最難消散。體壯者,潰膿雖遲,猶可收功。體弱者,十中難保二三。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