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
清代:趙濂
兩脛內外廉骨,每有脾虛,濕盛化熱,蘊于血分,而成 瘡。初發紅片,破流臭水,極其延綿難效。或有氣虛下陷,而患口難斂者。但壯實婦女患此,而瘡口常血出不止者,由天癸將臨,經血錯行,不循正軌,尤不易效,宜內投涼血清熱之劑。春夏時,陽氣升泄,治多費手。交秋冬后,人身肌膚固密,始易為力。外摻用黃靈丹、勝濕丹。方載《青囊集》。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