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背癥
清代:趙濂
父母之體素虧,所生之嬰孩先天早為不足。若襁褓中失宜,或多病致傷,或早令強坐,則脆嫩筋骨,易于戕損,使背中脊骨痿突。初發如梅,漸高似李,甚則傴僂。亦有風水所召者,極其難效。每見男女,由腎虛腰痛而得者,惟久服益陰煎(方見后),保其天年,從未見有全愈者。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