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疫捷法(先看兩肩有紅點)
清代:趙濂
天地間每有厲氣流行,觸人鼻竅。肺主鼻,由肺傳胃,先犯上焦氣分,起初惡寒,隨后發熱,舌苔白滑,渴不欲飲,獨右寸關脈洪數,邪熱上熏則嘔,熱勢下注則瀉。蓋肺司皮毛,脾主肌肉,熱邪漸次傳里,蘊而日熾,爍營耗液,逼邪達表,皮膚現出如蚊嚙紅細點為疹,隱于肌肉紅點為斑,赤亮者吉,紫黑者兇。常發于春夏秋三時,冬令間或有之。初宜用豆豉、荊芥、桑葉、僵蠶、西河柳、郁金、桔梗、蟬蛻、升麻之類,升透其邪。兩三帖后,當清其營,以柴胡、連翹、紫草、地骨皮、丹皮、象貝、山梔、赤芍。兩三帖后,倘壯熱大渴喜飲,舌苔燥裂,急救其陰,投犀角地黃湯、白虎湯,或荸薺汁、甘蔗汁、枇杷果梨汁。如是渴未能解,乃少少飲以冷水,入腹后不作嘔,任其飲足,隨出汗而解,亦有邪隨汗出,惡寒戰栗而解者。退病早者一候外(七日來復之謂也),有延至二候三候始退者,不可不知。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