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退緩進飲食
清代:趙濂
病將退去,胸中多嘈雜難安,乃胃經浮火沖激,欲得食物來填始快。但病中消耗臟腑脂膏,腸胃必為枯細,務忍餓一日周十二時,待胃氣漸回。若遽與之食,恐脾土虛,不克磨化,則無形余邪,必藉有形谷氣為根據附,遂搏結不散,而微焰又能復熾。壯熱神昏,治實難于初病,每致深陷不救,仲景謂之食復癥,主以枳殼梔子湯(方見后),再加消滯清熱藥。俟四五日方漸退,亦有延遷不起者。凡既餓一日,先須進米飲二三日,再食稀粥可也。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朴薪涷炨t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