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痰塊
清代:趙濂
寒濕與痰液,阻滯經絡,隨處可注為痰塊。先在腫硬處,宜細火針烙之,宣通其氣即消去者。有消此處而串彼處者,有針孔略流清水仍腫者,內進陽和湯(方見后)。若患上紅,此由濕火所聚,外宜敷清涼藥,內以清利法,不可行火針。此癥輕者一二月,重者半載一年,有潰后難斂成廢疾者。有此癥,并搭背,因腫痛傷胃,致氣血虛,不能鼓動肌肉,托毒外出,忽軟陷不痛,亦少膿血,當溫補扶助正氣。服藥后不高起化膿,與不生肌者難治。有誤進苦寒敗胃陽而成者,急宜溫中醒胃。
有一日發注痰十數塊,或發二十余塊,(亦有數日內發二十多處。)若是者,乃氣虛不能運血流貫經絡,故隨注隨腫。甚至不知疼。如針刺及投藥不應者不治。
有因注痰,服瀉痰物致虛者,宜服溫脾湯(方見后)。有壯實之體生痰塊,初以芫花末三錢,整大棗三枚去核,為丸,服下瀉稀痰而消者。有此癥,潰膿日久,脾胃已敗,極難收功。今定藥粉方(方見后),補中開胃,則內肉漸生而斂,徐徐而效。
有小兒頸項生注痰若串,至喉立死,若一日渾身發一二十塊者不治。
有小兒身有隱痛,未能自言,其故延至月久,忽見膿潰,終難完口,惟久服八仙粉(方見后)可效。倘入冷水,則三陰經即受濕氣,一犯房欲,則腎精耗而肌肉腫,在舊患上即作痛,潰膿水,雖治寡效,每因此成勞而死者。
有虛體欲后易受風寒,壅于隧道,初知隱痛,漸腫成注痰,治難速效。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