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疫
清代:趙濂
雨降連綿,久鮮日照,則陰霾之邪,迷漫宇宙,地中濕氣上騰,人身之陽易伏,而陰獨盛。凡見邪熱化斑病,始終總宜輕散。雖延有日,壯熱煩悶,舌不燥,口不渴,似化熱未傷陰,乃陰滯于內,而格陽于外,故熱止發于皮膚,不曾傷及胃腑,惟有透陽以和陰,不當助陰以困陽。若與涼劑,即神昏亂語,煩躁不休矣。且雨澤多,淫濕生寒,每傷脾土,則中氣不運,常見瘧痢痹痛霍亂等癥,用藥喜溫忌涼。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