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降藥條宜審
清代:趙濂
癰疽潰膿日久,患口時淌稀膿,或流清水,終難完口?;蛲昕谖淳糜职l,必膿毒瘀結成管。用降藥條插患口中,貼膏藥,過七日管自出,再上收口藥可愈。夫降藥用水銀降成,其性與砒霜相等,猛烈爛痛,不可輕用。少壯者,可少用。若幼孩老人及虛體者,用之生變。但痛甚,則浮火上攻,口舌與牙根糜爛者,用生麥益陰煎(方見后)。凡口中、眼邊、耳中、鼻內,并心窩、腰眼、玉莖、紅筋聚處,血瘤、氣瘤,總不可用,關人性命。
從來只知其利,未知其害。今有一變險為平法,用降藥三分,生石膏七分,糯米飯汁搗和作條,亦能追拔惡腐收口,內宜投調養方。若外癥潰膿旬余,用白降條,極易全功。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