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瘍腐肉脫時兇象
清代:趙濂
外癥脫腐之時,膿血去多,正氣難支,患底肉如灰色,全無生氣。或患上驟變,干枯無膿,四邊皮色, 紅起暈,鎖住患口。或針刺刀割,并不知痛,口渴唇燥,心神慌張,形色呆板,脈象弦硬。皆胃氣敗絕,血枯肉死,無根浮火外泄,陰陽兩離,殆四五日之命。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