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初起治法
清代:趙濂
風寒與痰濕,走竄脈絡,結為流注,愈者將愈,發者又發,延綿不已,多進陽和湯可效。若皮色紅者,不可用熱藥。(附方∶)
熟地(一兩) 白芥子(二錢,研) 鹿角膠(三錢) 肉桂(一錢) 炮姜(五分) 麻黃(五分)
生甘草(一錢乳巖加土貝母五錢) 陳酒(一杯)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