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人外癥當補
清代:趙濂
(若陰疽,外宜隔蒜艾灸法以回陽)
老人與體虛者,生癰疽、搭背、對口諸瘡,雖外皮紅硬,不甚高腫,脈浮大無力,或脈沉弱,蓋由真陽式微,浮火發越于外,先宜荊防敗毒散數劑,或衛生湯疏散其邪隨后。不可拘諸瘡屬火。一用補藥,助火閉邪,擁毒難出。抑知前賢審癥果虛,非藉參、 補氣,歸、芍養血,少加附子、肉桂,蒸釀元陽,扶正托毒,多易內陷,不能全功?或有陰虧無以斂陽者,須陽八味法滋陰以煦陽。倘是實火,脈必洪數有力,煩渴便結者,當服內疏黃連湯。惟疔瘡梅毒,始終無用補之理。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