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清代:高世栻
傷寒,一名卒病。卒,暴也,陰陽不和,卒暴為病。凡惡寒,發(fā)熱,頭痛,骨疼,嘔吐,煩渴,皆傷寒也。
因內(nèi)傷而傷寒者,病之至重者也。內(nèi)傷傷寒,有性命之虞。治法一以溫補元氣為主,不效,更當大溫補,毋發(fā)散虛其經(jīng)脈,毋消導耗其中土,毋寒涼損其陽和。雖有外證,必察其內(nèi)。察內(nèi)者,探本澄源之大道,舍輕從重之至理也。如是,十全其七。若妄加消散,不愈,然后溫補,藥不純正,方不畫一,旋消旋補,倏涼倏溫,如是十死其七。夫傷寒,大病也。而世醫(yī)施治之法,無非消散寒涼,病可一二劑而愈者,必至于十數(shù)劑;始為發(fā)散,繼則消磨,終則攻下,原本壯實而病在三陽者,其身或不死,身雖不死,而耽延時日,野狼狽已極矣。
且人以胃氣為本,若病傷寒,更以胃氣為先。世醫(yī)不明此理,凡遇傷寒,必曰內(nèi)有食也。夫食為養(yǎng)命之本,有食何妨?況無病則能食,有病則不能食;無病則嗜食,有病則惡食。惡食而不能食,不可強與;若饑而欲食,盒飯與之。如必曰不可食也,復投消食寬胸、挨磨攻下之藥,人豈金石哉!夫食入于胃,隨食隨消,若有停滯,自然不寧,即當嘔吐。仲師《傷寒論》云∶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由此觀之,則在上脘,是為宿食,若歸中脘,便腐化傳導,無宿食矣。病患數(shù)日不食,豈復有宿食之理?若胸膈脹滿,按之而痛,非上焦虛寒,即氣機不轉,當益其氣機,溫其三焦,正氣流行,則胸膈舒暢。粗工不知,亦曰有食,如果有食,何以始病之時,按之不痛?
既病之后,數(shù)日不食,按之反痛?按之而痛,真氣虛也,奈何妄行消導,以為積垢內(nèi)停?欲使便出,屢屢攻下,豈知腸胃內(nèi)虛,所下者不過溏泄稀糞耳!夫攻下便稀,是腸虛也,而又不知,尤必曰此旁流也。嗟嗟!旁流二字,論中并無,即有旁流,必燥糞內(nèi)結,而旁水自流,非登廁便稀之為旁流也。夫宿食旁流之證,或百中有一,豈可視為常事哉?世之治傷寒者,惟散、惟消、惟清、惟泄,罔顧其本,但治其末;消、散、清、泄殆盡,見病虛寒,然后調(diào)補。執(zhí)一定不移之死法,治變化無方之傷寒,舍生機活潑之至道,用殺伐刀鋸之慘刑,能不悲哉!故治病必求于本,而傷寒治本之法,難以言傳,識六氣之標本,明經(jīng)絡之淺深,更合經(jīng)論而會通之,其庶幾乎!
高世栻
高世栻,清代醫(yī)學家。字士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時家貧,自覺通俗醫(yī)書。后從師于張志聰。張氏撰《本草崇原》,未竟而卒,世栻繼之,并曾纂集張志聰所注解的《傷寒論集注》。此外,對《內(nèi)經(jīng)》加以注解而成《素問直解》一書(1695年)。晚年有《醫(yī)學真?zhèn)鳌罚?699年),是與弟子論學之輯錄。尚有《靈樞直解》、 《金匱集注》諸書,未見傳世。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