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明代:劉純
有實、有虛、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痰、清痰、驚痰。脈滑者痰,弦者食痹、瘡、痧、疝。
發汗 大抵風寒與濕痰在表之里作痛,宜汗之。
溫 寒入中脘痛,理中。少腹小腹,四逆,厥陰,當歸四逆湯、吳茱。
熨 寒在內急痛,宜灰包熨之。
逐熱 有濕熱作痢者,宜導氣湯下之。濕熱怫郁,痛隨利減。
針 大抵實痛宜刺瀉之,太沖、三陰交、太白、太淵、太陵。
消積 脾積丸。見瀉例中。
下食 食積停滯,與內消脾積,看冷熱物下之。
通利 墜肭瘡疝之類。皆宜下之。有懸飲為痛,當下之,見痰例中。
軟 諸痛未可用參術,蓋補氣則氣痛轉甚。虛者須咸以 之。
灸 邪客經絡,藥不能及者,宜灸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
外接法 治陰毒。
牡蠣(燒) 不灰木(燒) 良姜(炒) 川烏(炮) 白芍(各一錢) 麝(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男病用女唾津調,涂外腎。女病用男唾調,涂兩乳。
摩按 風寒濕宜按摩之,或用油線絞括奪命、委中等處。俗謂之括痧。
逐血 有積血奔豚,皆以活血通經藥逐之。
補 傷寒腹痛,臍下筑動者,理中丸加人參主之。
消郁導痰 清痰多作腹痛,用茗、芎、仙術、香附、白芷、姜汁入湯調服。
托瘡 有瘡在肺或腸癰,脈來數而實。
劉純
劉純先世為吳陵(今江蘇省姜堰、如皋一帶)望族。早年隨其父橘泉及馮庭干學醫。明洪武初(136)遷關中,在長安居住約20余年。后隨軍醫療遷涼州,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前定居甘州。著有《醫經小學》、《玉機微義》、《傷寒治例》等書,均在死后由他人刊刻出版。此外尚有《太素脈訣》及《壽親養老補遺》二書,早佚。推斷劉純約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樂十年(1412)前,享年70歲左右。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