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散方類
明代:張鳳逵
加味胃苓丸
蒼術(五兩) 陳皮(三兩) 濃樸(二兩) 甘草(炙,二兩) 白術(四兩) 云茯苓(二兩) 肉桂(二兩) 豬苓(二兩) 澤瀉(去粗,二兩) 人參(去蘆,一兩) 黃連(去毛,姜炒,二兩) 白芍(炒,二兩)
上為末,蜜丸,清米湯下,每服五六十丸。
黃龍丸
治伏暑發熱,煩渴嘔吐惡心。
黃連(去毛,極凈者,二斤)
上以好醋五升,煮干為末,面糊丸梧子大,熱湯下,每服三十丸。
消暑丸
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一斤) 生甘草 云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此藥味平,備一斑耳。
玉露散
治暑渴。
寒水石 滑石(去黃垢土) 石膏(火 ) 栝蔞根(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水調下。
卻暑散
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甘草(各四兩)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張鳳逵
張鳳逵氏的生平,字元漢(張鶴鳴序作元翰),號風逵。明末穎州(今安徽阜陽)人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