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清代:張乃修
□
周(左) 濕熱未愈,腸紅又至,腹痛便血,血塊紫殷。良以濕蒸熱騰,血遂凝結(jié)。未便止遏,宜和營化瘀。
當歸炭 粉丹皮 炒槐花 川連炭 荊芥炭 南楂炭 延胡索 炒赤芍 血余炭 瀉青丸 上湘軍(酒炒后入)
【二診】 辛以燥濕,苦以泄熱,并以丸藥入下,使直達病所,濕熱既退三舍,則凝瘀自然默化,所以腹痛漸定,便血大減。然肝為藏血之海,為神魂之舍,血去則肝虛,怒火則木動,此少寐多夢之所由來也。納不馨旺,木氣盛則土氣衰也。但陰絡未扃,恐血再滲漏,仍須務其所急。
生于術(shù)(七分) 川連炭(四分) 荊芥炭(一錢五分) 大紅雞冠花(炒黑四錢) 防風炭(一錢)赤白苓(各二錢) 茅術(shù)(一錢麻油炒黃) 制香附(炒透一錢五分) 黃柏炭(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龍齒(三錢) 夜交藤(四錢)
□
席(左) 向是腸痔,茲則大便之后,滴瀝下血。此濕熱蘊結(jié)腸中。
側(cè)柏炭 枳殼 炒槐花 荊芥炭 制半夏 丹皮炭 澤瀉 炒竹茹 黃柏炭 炒防風 當歸炭 廣皮
□
陳(左) 腸紅日久不止。脈細濡弱,而右關(guān)獨覺弦滑。此風濕熱襲入大腸營分,非沉陰苦降,不足以達腸中也。
焦蒼術(shù)(一錢) 炒荊芥(一錢五分) 黃柏炭(三錢) 秦艽(一錢五分) 丹皮炭(二錢) 生白術(shù)(一錢五分) 川連炭(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炒防風(一錢) 大紅雞冠花(炙黑三錢)
遠血為脾不統(tǒng)血,黃土湯。近血乃腸胃濕熱,赤小豆當歸散。此人數(shù)月便血,精神如舊。師以為非身所藏之血,其血自痔中來,與遺泄屬濕同。(正蒙志)
□
陸(左) 下血如注,面色浮黃,中州痞滿。此風邪入于腸胃,迫損營分,風性急速,所以血來如矢。擬涼血寬腸和中利濕。
側(cè)柏炭 黃柏炭 蒼術(shù) 枳殼 川樸 澤瀉 荊芥炭 炒槐花 廣皮 制半夏 白茯苓
【二診】 血仍如注,氣仍穢臭,散者鮮赤,瘀者如膠,良以脾土氣虛,臟寒腑熱,擬溫臟清腑。
參須(一錢) 黃柏炭(三錢) 當歸炭(二錢) 炮姜炭(三分) 炒于術(shù)(二錢) 茯苓(四錢)川連炭(五分) 丹皮炭(二錢) 血余炭(一錢) 炒槐花(二錢) 黃芩炭(一錢五分) 上湘軍(一錢五分酒炒透后入)
□
某 便血四濺如篩。脈形浮大。此風邪襲入腸胃,所謂腸風是也。宜泄熱化風。
側(cè)柏炭 炒防風 當歸炭 炙黑大紅雞冠花 炒槐花 炒丹皮 荊芥炭 枳殼 桔梗
□
某 下血如注,用斷下滲濕法。
薏仁 黃柏炭 炒荊芥 蒼術(shù) 炒黑樗白皮 豬苓 丹皮炭 炒防風 陳皮 地榆炭
□
許 大便帶血,肛門作痛。濕熱損傷大腸血分。宜寬腸涼血。
側(cè)柏炭(三錢) 炒槐花(一錢五分)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左秦艽(一錢五分) 丹皮炭(二錢)黃芩炭(一錢五分)大紅雞冠花(炙黑二錢) 枳殼(一錢) 阿膠珠(二錢)
□
某 風傷衛(wèi)陽,咳劇自汗,今忽便血。風邪陷入腸胃,表里合病。勢多變局。
荊芥炭 側(cè)柏炭 炒槐花 茯苓 炒黃桑葉 防風炭 丹皮炭 杏仁泥 澤瀉 枳殼
□
某 便血復發(fā),每至圊后,氣即下墜,墜則小溲欲解不爽。此氣虛統(tǒng)攝無權(quán),清陽淪陷也。
黨參 黃柏炭 槐花炭 炙黃 醋炙柴胡 炙草 丹皮炭 炮姜炭 地榆炭 醋炙升麻 于術(shù) 當歸炭
□
鄭(左) 陰有二竅,一竅通精,一竅通水,水竅開則精竅常閉。無夢而泄,二十余年,而起居如常。其兼證也,上則鼻紅,下則便血。其脈也,滑而實。其苔也,白而膩。此皆濕熱盛極,致濕擾精宮,漸至陰絡內(nèi)傷。經(jīng)云、陰絡傷則血內(nèi)溢,血內(nèi)溢則后血。其病雖殊其源則一。
蒼術(shù) 防風炭 炒荊芥 川連炭 川萆 米仁 黃柏炭 炒槐花 丹皮炭 豬苓 澤瀉 大淡菜
□
黃(左) 腸紅止而復來,腹中 痛。良由濕熱未清。再從苦泄之中,兼和營衛(wèi)。
當歸炭(一錢) 荊芥炭(一錢) 左秦艽(一錢五分) 炙黑紅雞冠花(三錢) 血余炭(三錢)炒丹皮(二錢) 炒枳殼(一錢五分) 蒼術(shù)(麻油炒黃一錢) 黃柏炭(三錢) 炒槐花(二錢) 于術(shù)(一錢五分) 川連炭(三分)
□
洪(左) 肛門烙熱稍退,然便血仍然不止。脈象細數(shù)。的是濕熱損傷營分,陰絡內(nèi)傷。再擬養(yǎng)肝滋陰壯水。
生地炭(五錢) 丹皮炭(二錢) 黃柏炭(一錢五分)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川連炭(四分) 地榆炭(二錢) 當歸炭(一錢五分) 炒黑樗白皮(三錢) 清阿膠(二錢) 炒槐花(二錢)
【二診】 育陰泄熱,便血降序。藥既應手,當為擴充。
炙生地(四錢) 丹皮炭(二錢) 炒槐花(二錢) 炙黑樗白皮(三錢) 清阿膠(二錢)黃柏炭(二錢) 當歸炭(二錢) 炙元武板(三錢先煎) 澤瀉(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 茯神(三錢)
【三診】 便血降序。再養(yǎng)血育陰,而固陰絡。
清阿膠(三錢) 丹皮炭(二錢) 樗白皮(一錢炒黑) 炙龜甲心(六錢) 大生地(四錢) 地榆炭(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酒炒白芍(二錢) 炒槐花(二錢) 蒲黃炭(一錢) 赤小豆(二錢) 藕節(jié)(二枚)
□
葉(右) 向有腸紅,春末夏初,漸覺腫脹,日來腸紅大發(fā),血出稀淡,脘痞腹脹,難于飲食。脈形沉細,苔白質(zhì)淡。肝為藏血之海,脾為統(tǒng)血之帥,今脾陽不能統(tǒng)攝,所以血溢下注,脾難旋運。恐腫脹日甚。
生于術(shù)(一錢) 炙黑草(三分) 砂仁(后入五分) 生熟谷芽(各二錢) 制茅術(shù)(一錢) 炮姜(五分)大腹皮(二錢) 百草霜(一錢)
【二診】 用蒼術(shù)理中,便血大減,而便泄腹痛,胸脘痞滿氣分攻撐,腹膨膚腫。脈沉細,苔淡白,脾稍統(tǒng)攝,而旋運無權(quán),遂致肝木偏亢,氣濕不能分化。前法再參以分化。
茅術(shù)(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陳皮(一錢) 川樸(四分) 白芍(一錢五分吳萸二分同炒)連皮苓(四錢)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砂仁(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三診】 便血已止而脘腹仍然脹滿,大便泄瀉,小溲不暢。脾虛不能旋運,氣濕不行,升降失司。再運土利濕。
大腹皮(二錢) 連皮苓(四錢) 豬苓(一錢五分) 生熟米仁(各二錢) 上廣皮(一錢) 廣木香(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炙雞內(nèi)金(一錢五分) 制香附(二錢) 生姜衣(三分)
【四診】 運土利濕,便血未來,而脘腹?jié)M脹,仍然不減,小溲不利,大便泄瀉,兩足厥逆。脈形沉細。肢體虛浮。陽氣不能敷布,以致水濕之氣,泛溢肌膚。再宣布五陽,以望轉(zhuǎn)機。
熟附片(五分) 淡吳萸(五分) 澤瀉(二錢) 薄官桂(六分后入) 炙內(nèi)金(二錢) 公丁香(三分)白茯苓(四錢) 豬苓(二錢) 臺白術(shù)(二錢)
【五診】 脹由于氣,腫由于濕,宣布五陽,腫脹稍定,仍然不退,咳嗽氣逆。肺主一身氣化。再疏肺下氣,參以理濕。
砂仁(五分) 甜葶藶(六分) 大腹皮(二錢) 花檳榔(一錢) 青陳皮(各一錢) 木香(五分)炒蘇子(三錢) 制香附(二錢) 連皮苓(二錢) 炙內(nèi)金(一錢五分) 姜衣(三分)
張乃修
張乃修(1844-1905),清末醫(yī)家,字聿青,又字蓮葆。祖籍江蘇常熟,又遷居無錫。父張甫崖,兄仲甫,均業(yè)醫(yī)。少自少年時從父習醫(yī),同治二年(1863年)曾隨父為太平軍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于大市橋“信性堂”應診行醫(yī)。嘗旅居滬上十余年救奇難大癥無數(shù),醫(yī)名大振,從游者甚眾。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