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閉
清代:張乃修
□
唐(左) 小溲淋痛,閉癃不爽,甚至涓滴不通。脈細而沉候弦硬。此濕熱蘊結膀胱。恐至癃閉。
滑石塊 甘草梢 澤瀉 瞿麥 磨湘軍(三分) 黑山梔 車前子 蓄 滋腎通關丸(鹽湯送下)
【二診】 澀痛大退,而尿管氣墜難忍,無形之熱稍化,而有形之濕壓滯府氣。再標本并顧。
炙黃 (三錢) 于術(一錢五分) 黨參(三錢) 炙升麻(七分) 炙柴胡(七分) 甘草(三分)西血珀五分,上沉香二分,生湘軍一錢五分,三味研細末,用茯苓五錢,煎濃汁作丸,微烘令干,藥汁送下。
師云、此濕與氣并墜,又以身之火與熱與濕與氣交注膀胱,藥難突圍而入,未有不為氣濕火熱戀住者。用三味外,復以升柴提之,如滴水器開其上而下自注也。(清儒附志)
【三診】 嘔吐以提其氣,泄瀉以泄其濕,滯墜頓退,而仍閉癃不爽。膀胱之氣不化,還難許治。
桔梗 赤白苓 豬苓 冬葵子 車前子 木通 甘草梢 澤瀉 滋腎通關丸
【四診】 閉癃已通,而尿管時仍作痛,小溲亦時通時阻。膀胱濕熱未清。再為疏利。
木通 蓄 甘草梢 車前子 磨湘軍(三分) 瞿麥 滑石 黑山梔 牛膝梢 澤瀉
【五診】 小便時通時阻,總由膀胱蘊結未清。再為分利,而參苦辛開通。
黑山梔 木豬苓 甘草梢 車前子 牛膝梢 福澤瀉 茯苓 蓄 冬葵子 滋腎通關丸
【六診】 癃淋之證,本由濕熱蘊結而來,不為清利,而以針導,濕熱依然蘊結,元氣陡傷,輾轉而致成損,奈何。
上安桂(后入) 川黃柏(鹽水炒) 肥知母 滑石 澤瀉 車前子 細木通 蓄 甘草稍 黑山梔
西人用銀針針進尺許,尿血俱出,隨后復閉,邪不得楚,元氣轉傷矣。(正蒙志)
張乃修
張乃修(1844-1905),清末醫家,字聿青,又字蓮葆。祖籍江蘇常熟,又遷居無錫。父張甫崖,兄仲甫,均業醫。少自少年時從父習醫,同治二年(1863年)曾隨父為太平軍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于大市橋“信性堂”應診行醫。嘗旅居滬上十余年救奇難大癥無數,醫名大振,從游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