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疾
清代:張乃修
□
右 面發泡瘡,目胞赤腫,身熱脈大而數。此風濕熱壅于陽絡。先為清泄。
荊芥 薄荷 連翹 黑元參 大力子 絲瓜絡 馬勃 銀花 青黛 夏枯草 荷葉梗 綠豆衣 鮮菊葉
□
郁(左) 左目紅赤,目胞腫脹,淚下多眵,脈形浮滑。風熱內郁。先為清解。
粉丹皮 荊芥 白蒺藜 連翹殼 甘菊花 淡黃芩 防風 晚蠶砂 石決明 黑山梔 夏枯草
□
陳(左) 小溲灼熱,右目驟然失明。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不能上注于目,與陰虛而木旺者有間也。
制半夏 廣皮 赤白苓 白蒺藜 龍膽草 炒菊花 澤瀉 車前子 晚蠶砂
□
某(左) 兩目并不紅赤,多眵模糊,視物少神,睛脈不清。素體濕痰,此非風火為恙。
左秦艽 煨天麻 白蒺藜 晚蠶砂 木防己 炒菊花 建澤瀉 生薏仁 凈鉤鉤 獨活 香附 桂枝 陳皮
□
徐(右) 目為肝竅,為臟腑精氣之所聚。目疾之后, 癢多淚,脈數微弦。此風熱未清,風為陽邪,其氣通肝,所以風即為熱。擬養血清肝熄風,俾不致傷精氣為上。
制首烏(四錢) 蜜炙桑葉(一錢) 滁菊花(一錢五分) 炒地骨皮(二錢) 決明子(四錢) 晚蠶砂(三錢)炒荊芥(一錢) 桔梗(八分) 黑豆衣(四錢) 赤芍(一錢五分)
【二診】 脈癥相安,但右目不赤不痛,不因見風亦時常流淚。是肝膽氣弱,腎水不足,雖有風邪,不能自越。以丸藥緩圖之。
大熟地(三兩川椒二錢煎湯蒸制) 上徭桂(一錢去皮另研和入) 建澤瀉(一兩五錢) 蜜水炒川芎(一兩)粉丹皮(一兩五錢) 熟附片(一錢) 萸肉炭(一兩) 炒山藥(二兩) 茯苓(二兩)
□
周(左)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陰虛于下,痰濕上盛,精氣不能貫注而上,濁火轉從上蒸,氣輪翳膜遮睛。擬化濁熄肝。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去刺) 赤白芍(各二錢) 決明子(三錢) 木賊草(三分) 生薏仁(三錢) 廣橘紅(一錢) 晚蠶砂(三錢) 青葙子(三錢) 木豬苓(二錢)
【二診】 化濁熄肝,脈癥相安。前法出入,再望應手。
熟地炭(三錢) 鹽水炒菟絲子(三錢) 白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決明子(三錢)磁石(四錢) 甘杞子(三錢) 潼沙苑(三錢) 黑豆衣(三錢) 酒蒸青葙子(三錢)
【三診】 一陽來復,肝陽走入胃。絡暫為清養,參以熄肝。
川石斛(三錢) 白蒺藜(三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酒炒女貞子(三錢) 甘菊花(一錢五分)石決明(四錢) 黑豆衣(三錢) 大麥冬(三錢) 鉤鉤(三錢) 鮮活水蘆根(六錢)
【四診】 羞明稍減,而偏左牙痛。頭痛。肝經之火,襲入少陽陽明之絡。再為清養。
細生地(四錢) 大麥冬(二錢) 西洋參(二錢) 桑葉(一錢五分) 晚蠶砂(三錢) 大天冬(二錢)川石斛(四錢) 粉丹皮(二錢) 黑山梔(二錢) 荷葉邊(三錢)
□
程(左) 濕痹經久才愈,至今陰莖尚時碎癢,其濕熱之盛,即此可知。乃于去冬旋覺眼目昏花,如蒙云霧。夫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土郁則木郁,精氣不能上承,風濕熱轉從目系上注,將成內障之癥。擬撥云退翳法。
蔓荊子(五錢) 滁菊花(四錢) 白蒺藜(五錢) 荊芥穗(四錢) 薄荷(一錢五分) 木賊草(五錢去節)川雅連(三錢酒炒) 楮實子(一錢五分) 生甘草(一錢五分) 川芎(三錢) 蜀椒(一錢三分) 蛇蛻(炙一錢三分) 密蒙花(五錢) 蟬蛻(一錢五分) 當歸(一兩)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張乃修
張乃修(1844-1905),清末醫家,字聿青,又字蓮葆。祖籍江蘇常熟,又遷居無錫。父張甫崖,兄仲甫,均業醫。少自少年時從父習醫,同治二年(1863年)曾隨父為太平軍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于大市橋“信性堂”應診行醫。嘗旅居滬上十余年救奇難大癥無數,醫名大振,從游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