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狂
明代:王肯堂
〔大〕夫婦人顛狂病者,由血氣虛,受風邪所為也。人稟陰陽之氣而生,而風邪入并于陰則為顛,入并于陽則為狂。陰之與陽,有虛有實,隨其虛時,為邪所并則發也。顛者卒發,意不樂,直視仆地,吐涎沫,口 目急,手足撩戾,無所覺知,良久乃蘇。狂者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故曰顛狂也。
《素問》云∶陽厥狂怒,飲以鐵落。狂怒出于肝經,肝屬木,鐵落,金也,以金制木之意。
予嘗治一女人眼見鬼物,言語失常,循衣直視。眾醫多用心藥治之無效。予投養正丹二帖,煎乳香湯送下,以三生飲佐之立愈。又一男子亦曾病此證,亦用此藥收效。且養正丹與《百一方》抱膽丸無異,抱膽丸內無硫黃,有乳香也。
〔薛〕劉宗濃先生云∶有在母腹中受驚者,或有聞大驚而得者。蓋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之。或飲食失節,胃氣有傷,痰停胸膈而作,當尋火、尋痰、固元氣。若頑痰膠固上膈,必先用吐法,若在腸胃,亦須下之。竊謂此證,若因元氣虛弱,或痰盛發熱等,皆是虛象,如慢驚證,無風可祛,無痰可逐,但補脾胃,生氣健旺,神智自清,痰涎自化。若誤用辛散祛逐腦麝之劑,必為敗證。一婦人素清苦,因驚而顛,或用風痰等藥愈甚。余用參、 、歸、術濃煎,佐以姜汁、竹瀝,服三斤余方愈。
防風散 治婦人風邪顛狂,或啼泣不止,或歌笑無度,或心神恐懼,或言語失常。
防風 茯神(去木) 獨活 人參 遠志(去心) 龍齒(研) 菖蒲(去毛)
石膏 牡蠣(各一兩) 秦艽 禹余糧 桂心(各半兩) 甘草(七錢半) 蛇蛻(一尺,炙)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又方 羚羊角(屑) 人參 生干地黃(各七錢半) 獨活 遠志(去心) 菖蒲(去毛)
防風(各半兩) 茯神(去木) 石膏 麥門冬(去心) 龍齒(別研) 白鮮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無時。
牛黃清心丸亦可用。(方見雜病中風。)
余詳雜病本門。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引疾歸,1606年,又補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藥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王氏著有《證治準繩》44卷,《醫論》4卷,《醫辨》4卷,《胤產全書》1卷,《醫鏡》,輯有《古代醫統正脈全書》,含書44種,由吳勉學校刊,王氏所著《郁岡齋至麈》(1602),為讀書見聞扎記,有十之三、四為醫學內容,并記述有他與利瑪竇的交往,此外,還撰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律例箋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