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脹滿
明代:王肯堂
〔大〕夫婦人心腹脹滿者,由臟腑久冷,氣血虛損,而邪氣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陰脾之經也,脾虛則脹。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入跟中上股內后廉,貫腎絡膀胱,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其支者從肺出絡于心臟。邪氣客于三經,與正氣相搏,積聚在內,氣并于脾,脾虛有脹,故令心腹煩滿而脹也。診其脈遲而滑者,脹滿也。
〔薛〕前證脾胃虛痞,用六君子湯。(雜病虛勞。)脾胃虛寒者,用人參理中湯。郁結氣滯者,用歸脾湯。(雜病健忘。)肝侮脾土,用六君、柴芍。脾氣壅滯,用平胃散。(雜病中食。)肺氣壅滯,用紫蘇飲。宿食壅滯,用養胃湯。脾血虛痞,用四物湯加參、術。(上六證當互相參用,仍與血風攻脾不食同用。)一婦人胸膈不利,飲食少思,腹脹吞酸,或用疏利之藥,反致中滿不食。予以為脾土虛而肝木盛,用補中益氣湯(雜病傷勞倦。)加砂仁、香附、煨姜,又以六君子加芎、歸、桔梗而愈。 吳江史玄年母久病之后,遇事拂意,忽胸腹脹滿,面目微腫,兩腿重滯,氣逆上升,言語喘促,服清氣之劑不效。予曰∶此脾肺虛寒也。先用六君子湯,一劑病勢頓減,后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干姜,二劑形體頓安。后以七情失調,夜間腹脹,乃用十全大補湯加木香治之而痊。
白術散 治婦人脾胃氣虛,心腹脹滿,不欲飲食,四肢無力。
白術 草果仁 訶子肉(各三分) 赤茯苓 檳榔 桂心(各半兩) 陳皮 濃樸 人參(各一兩) 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盅,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檳榔散 治婦人脾胃虛冷,心腹脹滿,不欲飲食。
檳榔 前胡 川芎 青皮(七錢半) 赤芍藥 桂心 大黃 苦梗 木香 枳殼(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木香散 治證同前。
木香 桂心 白術 干姜(炮) 陳皮(去白) 草果仁 訶梨勒 人參(各一兩) 神曲(炒黃,七錢半)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茶清點,熱服。
《補遺》治心腹脹滿。予嘗獨用濃樸姜汁炒過,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溫服,不拘時候,間服沉香降氣湯得效。(見《資生經》。)
《局方》分心氣飲亦妙。(方見雜病氣。)三腕散亦妙。(方見兩脅脹痛。)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引疾歸,1606年,又補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藥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王氏著有《證治準繩》44卷,《醫論》4卷,《醫辨》4卷,《胤產全書》1卷,《醫鏡》,輯有《古代醫統正脈全書》,含書44種,由吳勉學校刊,王氏所著《郁岡齋至麈》(1602),為讀書見聞扎記,有十之三、四為醫學內容,并記述有他與利瑪竇的交往,此外,還撰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律例箋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