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明代:王肯堂
〔大〕夫虛汗不止者,由陰氣虛而陽氣加之,里虛表實,陽氣獨發于外,故汗出也。
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也。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于陰,故令汗出。而陰氣虛弱不復者,則汗出不止也。凡產后血氣皆虛,故多汗,因之遇風則變成痙,縱不成痙,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干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薛〕按前證屬血氣俱虛,急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用參附、 附等湯。若汗多亡陽發痙,尤當用前藥。王海藏先生云∶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所會也,由虛熱熏蒸而出。竊謂前證當以部位分之,額左屬肝,額右屬肺,鼻屬脾,頤屬腎,額屬心,治者審之。一產婦略聞音響,其汗如水而昏憒,諸藥到口即嘔。余以為脾氣虛敗,用參、附末為細丸,時含三五粒,隨液咽下,乃漸加之,至錢許,卻服參附湯而痊。一產婦盜汗不止,遂致廢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飲。余謂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以代茶;又以當歸六黃湯,納黃芩、連、柏炒黑,倍加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
〔大〕凡產后忽冒悶汗出不識人,治用雞子及竹瀝二法,見前血暈。
〔薛〕前證屬大虛,宜固元氣為主。其汗不止,必變柔痙。東垣先生云∶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目瞑,蓋因血暴亡而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昌。若常時血下,當補而升舉其氣。陽得血而神安,則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補手足厥陰之血,兼益陽氣,名曰全生活血湯。
全生活血湯 治發熱,自汗盜汗,目KT KT ,四肢無力,口干頭暈,行步欹側。
升麻 芍藥(炒,各三錢) 柴胡 當歸 防風 羌活 獨活 葛根 甘草(炒,各二錢)
川芎 本(各一錢五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細辛 蔓荊子(各五分) 紅花(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麻黃根散 (二方) 治產后虛汗不止。
當歸 黃 麻黃根 牡蠣( 為粉) 人參 粉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又方當歸 黃 (各一兩) 麻黃根(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
《千金》療產后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
甘草(炙,一兩) 附子(半個,炮去皮尖) 桂心 芍藥(各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四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忌豬肉、冷水、生蔥等物。)
《經效》療產后汗出不止。
黃 (十二分) 白術 牡蠣( ) 茯苓 防風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八分)
大棗(七枚)
上 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渣,空心分溫兩服。
療產后血氣暴虛汗出。
淡竹葉煎湯三合,微溫服之,須臾再服。
又方 馬齒莧研取汁三大合,煮一沸,投蜜匙許,冷停頓服。(無新者,用干者煮汁入蜜服。)
止汗散 治產后盜汗不止,一應汗多者,皆可服。
牡蠣( ,研粉) 小麥面(炒令黃色,碾為粉)
上等分和勻,煮生豬肉汁調下二錢,無時。
人參湯 治產后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人參 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以豬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兩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二錢,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當歸六黃湯 治氣血虛熱,盜汗不止;不應,加人參、白術。心血不足,加酸棗仁(炒。)
當歸 熟地黃(自制) 黃 (炒,各二錢) 生地黃 黃柏(炒黑) 黃芩(炒黑)
黃連(炒黑,各一錢)
上水煎服。
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發痙等證。
人參(一兩) 附子(炮,五錢)
上作一服,姜、棗水煎徐徐服。去人參加黃 ,名 附湯。
附湯 治陽氣虛脫,惡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瀉腹痛,飲食不入,及一切虛寒等證。
黃 (一兩) 附子(炮,五錢)
上作一劑,姜、棗水煎服。如不應,倍加附子,方得全濟。
當歸補血湯(見前。) 十全大補湯(見下虛羸。)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引疾歸,1606年,又補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藥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王氏著有《證治準繩》44卷,《醫論》4卷,《醫辨》4卷,《胤產全書》1卷,《醫鏡》,輯有《古代醫統正脈全書》,含書44種,由吳勉學校刊,王氏所著《郁岡齋至麈》(1602),為讀書見聞扎記,有十之三、四為醫學內容,并記述有他與利瑪竇的交往,此外,還撰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律例箋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