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
明代:王肯堂
《素問》云∶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發驚駭。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風厥。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得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陽明所謂甚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動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由是觀之,肝、膽、心、脾、胃皆有驚證明矣。運氣驚悸有三∶一曰肝木不及,金來乘之。經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發驚駭。又云∶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是也。二曰火邪助心。經云∶少陽所至為驚恐。又云∶少陽所至為驚躁。又云∶少陽之勝,善驚是也。三曰寒邪傷心。經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病煩心躁悸是也。東垣云∶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熟地黃、生地黃、柴胡、升麻、白芍藥、牡丹皮、川芎、黃 之類以補之,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鎮墜之劑,謂丹砂之類。)《三因》云∶五飲停蓄,閉于中脘,最使人驚駭,屬飲家。(五飲湯丸)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者,并溫膽湯主之。嘔則以人參代竹茹。若驚悸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者,宜溫膽湯加酸棗仁、蓮肉各一錢,以金銀煎下十四友丸,或鎮心丹、遠志丸、酒調妙香散、琥珀養心丹、定志丸、寧志丸。臥而多驚魘,真珠母丸、獨活湯。羌活勝濕湯,治臥而多驚悸、多魘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經曰∶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丹溪云∶病自驚而得者,則神出于舍,舍空得液則成痰矣。
血氣入舍,則痰拒其神不得歸焉。(壽星丸、或控涎丹,加辰砂、遠志。)驚悸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其脈大動,動脈之狀,如豆厥厥動搖、無頭尾者是也。東垣云∶外物驚,宜鎮平,以黃連安神丸。密陀僧研極細末,茶湯調一錢匕,治驚氣入心絡不能語者。昔有為野狼及大蛇所驚,皆以此而安。蓋驚則氣上,故以重劑墜之。熱郁有痰,寒水石散。氣郁有痰,加味四七湯。虛而有痰,十味溫膽湯、養心湯。《金匱》云∶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病皆從驚發得之。經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 ,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者,是 瘡所為之驚駭也。蓋俞則 瘡之俞竅,其痛氣留連肉腠之間,恐人觸著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內薄而傳為善畏驚駭之疾也。
【診】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趺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如恐怖之脈,憂迫所作也。寸口緊,趺陽浮滑,氣虛是以悸。驚主病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引疾歸,1606年,又補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藥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王氏著有《證治準繩》44卷,《醫論》4卷,《醫辨》4卷,《胤產全書》1卷,《醫鏡》,輯有《古代醫統正脈全書》,含書44種,由吳勉學校刊,王氏所著《郁岡齋至麈》(1602),為讀書見聞扎記,有十之三、四為醫學內容,并記述有他與利瑪竇的交往,此外,還撰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律例箋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