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十一穴歌(聚英)
攢竹絲空主頭疼,偏正皆宜向此針。更去大都除瀉動,風(fēng)池針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針瀉,永與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針無不應(yīng),管教隨手便安寧。
頭風(fēng)頭痛與牙疼,合谷三間兩穴尋。更向大都針眼痛,太淵穴內(nèi)用針行。
牙疼三分針呂細,齒痛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細窮。
聽會兼之與聽宮,七分針瀉耳中聾。耳門又瀉三分許,更加七壯灸聽宮。
大腸經(jīng)內(nèi)將針瀉,曲池合谷七分中。醫(yī)者若能明此理,針下亡時便見功。
肩背并和肩臑痛,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澤加一寸,更于三間次第行。
各入七分于穴內(nèi),少風(fēng)二府刺心經(jīng)。穴內(nèi)淺深依法用,當時蠲疾兩之輕。
咽喉以下至于臍,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氣痛時胸結(jié)硬,傷寒嘔噦悶涎隨。
列缺下針三分許,三分針瀉到風(fēng)池。二指三間并三里,中沖還刺五分依。
汗出難來到腕骨,五分針瀉要君知。魚際經(jīng)渠并通里,一分針瀉汗淋漓。
二指三間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體,有人明此是良醫(yī)。
四肢無力中邪風(fēng),眼澀難開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語,風(fēng)池合谷用針通。
兩手三間隨后瀉,三里兼之與太沖。各入五分于穴內(nèi),迎隨得法有奇功。
風(fēng)池手足指諸間,右瘓偏風(fēng)左曰癱。各刺五分隨后瀉,更灸七壯便身安。
三里陰交行氣瀉,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壯,自然癱瘓實時安。
肘痛將針刺曲池,經(jīng)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針刺于二穴,瘧病纏身便得離。
未愈更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又兼氣痛憎寒熱,間使行針莫用遲。
腿胯腰疼痞氣攻,髖骨穴內(nèi)七分窮。更針風(fēng)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補瀉同。
又去陰交瀉一寸,行間仍刺五分中。剛?cè)徇M退隨呼吸,去疾除病拈指功。
肘膝疼時刺曲池,進針一寸是相宜。左病針右右針左,依此三分瀉氣奇。
膝痛二寸針犢鼻,三里陰交要七次。但能仔細尋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時。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