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記·內(nèi)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屬。)多其時味,所以養(yǎng)氣也。四時皆調(diào)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孫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內(nèi)則》意在乘旺,孫氏意在扶衰。要之無論四時,五味不可偏多。《抱樸子》曰:“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當時特未遽覺耳。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見多食咸物必發(fā)渴,咸屬水潤下,而反發(fā)渴者何?《內(nèi)經(jīng)》謂“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血燥”,其義似未顯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燼成灰得鹵”,可知咸由火生也,故鹵水不冰。愚按物極必反,火極反咸則咸極反渴;又玩“坎”卦中畫陽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腎中亦有真火。
《記·內(nèi)則》曰:“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 、枌 、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悅脾性,滑之以舒脾陽,膏之以益脾陰,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養(yǎng)老調(diào)脾之法,服食即當藥餌。
《抱樸子》曰:“熱食傷骨,令食傷肺,熱毋灼唇,冷毋冰齒。”又曰:“冷熱并陳,宜先食熱,后食冷。”愚謂食物之冷熱,當須乎時之自然,然過冷寧過熱。如夏日伏陰在內(nèi),熱食得有微汗妙。《內(nèi)經(jīng)》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虐。”汗由氣化,乃表里通塞之 念也。
《衛(wèi)生錄》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當旺之時,不可犯以物之死氣,但凡物總無活食之理。”其說太泥,《玉樞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腎,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謂不食其所受克,此說理猶可通。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nèi)則微陰初生,最當調(diào)停脾胃,勿進肥濃。《內(nèi)經(jīng)》曰:“厚為陰,薄為陽;厚則泄,薄則通。再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稟氣于胃,午前為生氣,午后為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nèi)經(jīng)》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
應(yīng)璩[qú姓]《三叟詩》云:“中叟前致辭,量腹節(jié)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量。節(jié)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寧少毋多。又《古詩》云:“努力加餐飯”,老年人不減足矣,加則必擾胃氣。況努力定覺勉強,縱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繼,奚益焉?
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腹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浹[jiā濕透]肌髓。《抱樸子》曰:“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得此意也。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洞微經(jīng)》曰:“太饑傷脾,太飽傷氣”,蓋脾藉于谷,饑則脾無以運而虛脾;氣轉(zhuǎn)于脾,飽則脾過于實而滯氣。故先饑而食,所以給脾;食不充脾,所以養(yǎng)氣。
《華陀食論》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藉火化,磨運易即輸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爛,雖同為火化,不宜頻食,恐反削胃氣。
水陸之味,雖珍美畢備,每食忌雜。雜則五味相撓,定為胃患。《道德經(jīng)》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謂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頓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適于口,亦適于胃。
食后微滓留齒隙,最為齒累。以柳木削簽,剔除務(wù)凈,虎須尤妙;再煎濃茶,候冷連漱以蕩之。韋莊詩“瀉瓶如練色,漱口作泉聲”;東坡云:“齒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齒,漸至生蟲作{匿蟲}[ni4]。公孫尼子曰:“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也”,齒為腎之骨。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