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
襪以細(xì)針密行,則絮堅實,雖平勻觀美,適足未也。須綢里布面,夾層制就,翻入或綿或絮,方為和軟適足。又樂天詩云:“老遣寬裁襪”,蓋不特脫著取便,寬則加溫暖耳。其長宜過膝寸許,使膝有蓋護(hù),可不另辦護(hù)膝。護(hù)膝亦曰“蔽厀[xī古同“膝”] ”,《內(nèi)經(jīng)》曰:“膝者筋之府”,不可著冷,以致筋攣筋轉(zhuǎn)之患。
絨襪頗暖,出陜西省者佳。擇其質(zhì)極軟滑者,但大小未必恰當(dāng),豈能與足帖然?且上口薄,不足護(hù)其膝,初冬可著。或購寬大者,緝以皮里,則能增其暖膝可護(hù)。
有連褲襪,于褲腳下,照襪式裁制,絮薄裝之。既著外仍加襪,不特暖勝于常,襪以內(nèi)亦無 腳堆摺之弊。
《內(nèi)經(jīng)》曰:“陰脈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謂經(jīng)脈之行,三陰皆起于足,所以盛夏即穿厚襪,亦非熱不可耐。此其驗也,故兩足四時宜暖。《云笈七簽》有“秋宜凍足”之說,不解何義。至夏穿絮襪,自必作熱,用麻片椎熟,寮之即妥,不必他求也。或天氣煩熱,單與夾襪,俱可暫穿。按襪制見商代,曰“角襪”,兩幅相承,中心系帶,今穿單夾襪,亦需帶系,乃不下墜。老年只于襪口后,綴一小鈕以扣之,可免束縛之痕。
襪內(nèi)將木瓜曝研,和絮裝入,治腿轉(zhuǎn)筋。再則襪底先鋪薄絮,以花椒肉桂研末滲入,然后緝就,乍寒時即穿之,可預(yù)杜凍瘡作患。或用樟腦,可治腳氣。陶弘景曰:腿患轉(zhuǎn)筋時,但呼木瓜名,及書土作“木瓜”字皆驗。此類乎祝由,存其說可耳。
襪外加套,上及于股,所謂套褲。本屬馬上所用,取其下體緊密,家居辦此,亦頗適于體。可單可夾,可綿可皮,隨天時之寒暖,作套外之加減。
襪以內(nèi),更襯單襪,其長必與加外襪等,半截者不堪用。冬月有以羊毛 線編就,鋪中現(xiàn)成售者,亦頗稱足。而暖如穿皮,里襪則無藉此。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