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諸弟
澄候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初三日發(fā)一家信,厥后折差不來,是以月余無家書,五月十二折弁來,接到家中一信,乃四月一日所發(fā)者,具悉一切,植弟大愈,此最可喜!京寓一切平安,癬疾又大愈,比去年六月,更無形跡,去年六月之愈,已為五年來所未有,今又過之,或者從此日退,不復能為惡臭,皮毛之疾,究不甚足慮,久而彌可信也。
四月十四日考差,題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經(jīng)文題,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賦得廉溪樂處,得焉字,二十六日余又進一諫疏,敬陳圣德三端,預防弊,其言頗過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納,豈沒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余之意,蓋以受惠深重,官至二品,不為不尊,堂上則誥封三代,兒子則蔭任六品,不為不榮,若于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自然滿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將來恐一念驕矜,遂至惡直而好諛,則此日臣工不得辭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將驕矜之機關(guān)說破,使圣心日就兢業(yè),而絕自是之萌,此余區(qū)區(qū)之本意也,現(xiàn)在人才不振,皆謹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趨習脂韋唯阿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管趨于骨鯁②,而遇事不敢退縮,此余區(qū)區(qū)之眾意也。
折子初上之時,余意恐犯不測之感,業(yè)將得失禍福,置之度外,不意圣慈含容,曲賜全。自是以后,余益當盡忠報國,不復復顧身家之私,然此后折奏雖多,亦思無有做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優(yōu)容,則以后奏折,必不致或觸圣怒可知,諸弟可將吾意,細告堂上大人,無以余奏折不慎,或以戇直干天威為慮也。
父親每次家書,皆教我盡忠圖報,不必系念家中,余敬體吾父之教訓,是以公而忘私,國而忘家,計此后但略寄數(shù)百金,償家中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于意中,故昨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余即未往趕考,侍郎之得差不得差,原不關(guān)乎與考不與考,上年已酉科,傳郎考差而得者三人,瑞常花沙納張帶是也,未考而得者亦三人,靈桂福濟王廣蔭是也,今年侍郎考差者五人,不考者三人,是曰題,以義制事,以禮制心論,詩題迷觀滄海曰,得濤字,五月初一放云貴差,十二放兩廣福建三省,名見京報內(nèi),茲不另錄,袁漱六考差頗為得意,詩亦工妥,應(yīng)可一得以救積困。
朱石翹明府初政甚好,睚是我邑之福,余下次當寫信與之,霞仙得縣首,亦見其猶能拔取真士,劉繼振既系水口近鄰,又送錢至我家,求請封典,義不可辭,但渠三十年四月選授訓道,已在正月廿六恩詔之后,不知尚可辦否?當再向吏部查明,如不可辦,則當俟明年四月升付查明,乃可呈請,若并升付之時,根思不能及于餐官,則當以錢退,家中須于近日詳告劉家,言目前不克呈請,須待明年六月,乃有的信耳。
澄弟河南漢口之信,皆已接到,行路之難,乃至于此,自漢口以后,想一路戴福星矣,劉午峰張星垣陳谷堂之銀皆可收,劉陳尤宜受之,不受以議拘泥,然交際之道,與其失之濫,不若失之隘,吾弟能如此,乃晉之所欣慰者也!西垣四月廿九到京,住宅內(nèi),大約八月可出都,此次所寄折底,如歐陽家及諸親族,不妨鈔送共閱;見余忝竊高位,亦欲忠直圖報,不敢唯阿取容,懼其玷辱宗族,辜負期望也。余不一一。國藩手草。(咸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