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云歌
先秦:佚名
卿云爛兮,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明明上天,爛然星陳。
日月光華,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時從經(jīng),萬姓允誠。
于予論樂,配天之靈。
遷于圣賢,莫不咸聽。
鼚乎鼓之,軒乎舞之。
菁華已竭,褰裳去之。
[ 古詩 ]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卿云燦爛如霞,瑞氣繚繞呈祥。
日月光華照耀,輝煌而又輝煌。
上天至明至尊,燦爛遍布星辰。
日月光華照耀,嘉祥降于圣人。
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軌運行。
四季變化有常,萬民恭敬誠信。
鼓樂鏗鏘和諧,祝禱上蒼神靈。
帝位禪于賢圣,普天莫不歡欣。
鼓聲鼚鼚動聽,舞姿翩翩輕盈。
精力才華已竭,便當撩衣退隱。
注釋
①卿云:一種彩云,古以為祥瑞的象征。卿,通“慶”。
②糺(jiū):即“糾”,結集、連合;縵縵,縈回舒卷貌。
③旦復旦:謂光明又復光明。旦,明亮。
④明明:明察。
⑤弘:大,光大。
⑥從經(jīng):遵從常道。
⑦允誠:確實誠信。
⑧論樂:論,通“倫”,有條理、有次序;論樂,器樂演奏整齊和諧。
⑨配:祭祀中的配饗禮。
⑩遷:禪讓。
⑾鼚(chāng):鼓聲。
⑿軒乎:翩然起舞貌。
⒀褰裳(qiān cháng)去之:指讓賢退隱。褰裳,撩起下衣。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鑒賞
《卿云歌》,相傳是舜禪位于禹時,同群臣互賀的唱和之作。始見舊題西漢伏生的《尚書大傳》。據(jù)《大傳》記載: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禮,鐘石笙筦變聲。樂未罷,疾風發(fā)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見于鐘石!”即薦禹使行天子事,并與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云云。鐘石變聲,暗示虞舜遜讓;卿云呈祥,明兆夏禹受禪。這一傳說故事,充滿了奇異神話色彩,《卿云歌》的主題,則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 全詩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續(xù)歌三部分構成。君臣互唱,情緒熱烈,氣象高渾,文采風流,輝映千古。
首章是舜帝對“卿云”直接的贊美歌唱。關于“卿云”之名,《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云。卿云見,喜氣也。”在古人看來,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卿云爛兮,糺縵縵兮”,若云若煙,卿云燦爛,縈回繚繞,瑞氣呈祥;這祥瑞之兆,預示著又一位圣賢將順天承運受禪即位?!叭赵鹿馊A,旦復旦兮”,這更明顯寓有明明相代的禪代之旨。圣人的光輝如同日月。他的受禪即位,大地仍會像過去一樣陽光普照、萬里光明。這與其說是舜帝的歌唱,毋寧說是萬民的心聲和愿望。
次章是“八伯”的和歌。八伯者,畿外八州的首領。這里當指舜帝周圍的群臣百官。舜帝首唱“卿云”,八伯稽首相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于一人!”他們進而贊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執(zhí)掌萬民的大任,再次賦予一位至圣賢人。這里對“明明上天”的贊美,也是對堯舜美德的歌頌?!渡袝虻洹酚性?“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而今者虞舜,效法先圣,薦禹于天,以為后嗣。沒有堯舜的美德,就沒有禪讓的美談。堯舜之舉比起明明上天,更值得稱頌。
舜帝的賡歌,則表達了一位圣賢的崇高境界和偉大胸懷。十二句可分三層。前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說明人間的讓賢同宇宙的運行一樣,是一種必然的規(guī)律。只有遵循這種規(guī)律,才能使國家昌盛,萬民幸福。中四句敘述“遷于賢圣”的舉動,既順從天意也符合民心??芍^普天之下,莫不歡欣。最后四句表現(xiàn)了虞舜功成身退的無私胸懷:“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正當人們擊鼓鳴鐘、載歌載舞,歡呼慶賀夏禹即位之時,自感“精華已竭”的虞舜,卻毫無聲息地泰然“褰裳去之”。只此兩句,一位崇高偉大的圣賢形象,便躍然紙上。
堯、舜禪讓,載于《尚書》,《卿云》之歌,流傳秦季。而堯、舜均屬傳說人物,舜歌《卿云》,頗難征信。很可能這是身處戰(zhàn)國、秦季亂世,目睹爭奪劫殺,而向往禮讓治世者的代擬之作。不過,自戰(zhàn)國、秦漢以來,禪讓傳說和《卿云》之歌,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對形成以禮讓為美德的民族精神,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柳詒徵論“唐虞之讓國”時寫道:“吾民初非不知競爭,第開化既早,經(jīng)驗較多,積千萬年之競爭,熟睹慘殺紛亂之禍亡無已,則憬然覺悟,知人類非相讓不能相安,而唐、虞之君臣遂身倡而力行之。后此數(shù)千年,雖曰爭奪劫殺之事不絕于史策,然以遜讓為美德之意,深中于人心,時時可以殺忿爭之毒,而為和親之媒。故國家與民族,遂歷久而不敝”(《中國文化史》)。這對認識《卿云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頗有啟發(fā)。
在藝術上,《卿云歌》辭藻華美,意境超邁,孕育騷賦句法,足可與《詩》之《雅》、《頌》媲美。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