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佳人頭上花枝映照在酒杯之中,清清的酒中倒映出一枝更加美麗的花枝。
我這一生經歷了六十年的太平歲月,親眼目睹了四朝的盛世。
況且我的筋骨還很康健,又喜逢百花盛開的芳菲時節。
看著美酒里蕩漾著的花影,紅光流轉,面對著大好春景,怎么能不在花前醉飲然后歸去!
注釋:
①卮:酒器,容量四升,此泛指酒杯。
②兩世:三十年為一世。兩世即六十年。四朝:指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代皇帝。
③況復:況且又。筋?。航罟?。那堪:更兼。芳菲:芳香而艷麗。
④涵:包含。紅光溜:紅光從杯中流溢。爭忍:怎么舍得。
《插花吟》賞析
作者熱情地贊頌了那一時代,他把芳菲的春景、閑適的生活和整個社會狀況聯系起來寫,表達了內心極度的歡愉,毫無粉飾太平之嫌,寫得真實、健康、開朗。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辈寤ㄕ呒词悄赀^花甲的作者自己。這就有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頭插花枝,飲酒為歡,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鮮花與美酒,充溢于詩人的心扉。一開篇,便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了詩人那種悠然自得、圓融自樂的神態。
詩人陶醉的原因,頷頸兩聯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詩人一生度過了六十年的太平歲月,親眼見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體康健,時節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漲大了。他笑瞇著醉眼,看面前的酒杯。只見杯中映著花影,紅光溜轉,面對這花,這酒,這位處在盛世中的高齡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樂事都如同被召喚到了眼前,所以痛飲到大醉方歸。
該篇與崇尚典雅的傳統五、七言律詩相比,風格完全不同。它有白居易的通俗,而其實和白詩并非一路。白詩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著高雅的意境,邵雍這類詩則表現了一種世俗的情懷。它純用口語,順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又略帶打油詩的意味,具有一種幽默感和趣味性。
詩格雖不甚高,但充溢著濃烈的太平和樂氣氛。這種氣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內容是歌唱時康人壽,但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發上插著紅花,樂陶陶地對著酒杯,這一形象一開始就給詩帶來一種氣氛;語言節奏的流走順暢,“花”、“酒”等字的反復回環出現,也顯得和樂遂意;頸聯“況復”、“那堪”等詞語的運用,末聯“爭忍……不”的反詰句式,又都能把氣氛步步向前推進,有那種“擊壤而歌”的意味。對于這類詩,雖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詩人作品的宏偉氣象,但尚能近于“安閑弘闊”(《頤山詩話》評邵雍詩)。從中表現出北宋開國后“百年無事”的升平景象,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種心滿意足的精神狀態。
《插花吟》鑒賞
[注釋](1)酒卮[音“知”]:酒杯。(2)兩世:三十年為一世。兩世即六十年。(3)四朝:指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代皇帝。(4)況復:況且又。筋?。航罟恰#?)那堪:更兼。(6)爭忍:怎么舍得。
[譯文]插在頭上的花枝倒映在酒杯里,酒杯浮動著美麗的花枝。我這輩子經歷了六十年的太平歲月,親眼目睹了四朝的盛世。何況我的身子骨還硬朗,又喜逢百花盛開的芳菲時節。看著酒杯中蕩漾著的花影,紅光溜轉,怎么舍得不痛飲到大醉呢?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生于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往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于此地。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并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游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