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群白鷺沖天起,西邊澤畔任意翔。我有嘉賓來助祭,也穿高潔白衣裳。他在封國沒人厭,在此也受人贊揚。謹(jǐn)慎勤勉日復(fù)夜,美名榮譽永輝煌。
注釋
⑴振:鳥群飛之狀。鷺:白鷺,水鳥,白色,故又謂之白鳥。
⑵雝(yōng):水澤。一說為辟雍。
⑶客:指夏、商之后。周王以客待之,而不敢以為臣,故稱“客”。戾(lì):到。止:語助詞。
⑷斯容:此容,指白鷺高潔的儀容。
⑸惡:惡感,怨恨。
⑹無斁(yì):不厭棄。斁,厭倦,厭棄。
⑺庶幾:差不多,此表希望。夙(sù)夜:指早起晚睡,勤于政事。
⑻永:長。終譽:即盛譽,恒久的榮譽。終,與“眾”通,盛也。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58-759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66-668
鑒賞
這是一首記述前朝之后來大周王室助祭之行的樂詩。全詩共八句,不分章,按詩意來分有四個層次。首二句“振鷺于飛,于彼西雍。”是以飛翔在天空的白鷺起興,引出下文“亦有斯容”的描寫。商人尚白,且是鳥圖騰民族,通體羽色純白的鷺鳥當(dāng)被商人視為高潔神圣之物,它飛翔時優(yōu)美的動勢,棲止時從容的神態(tài),今人且不免贊賞備至,何況是剛從原始自然神崇拜時代發(fā)展過來不久的商周人,它正是外在的美好儀表與內(nèi)在的高尚精神完美統(tǒng)一的象征。
于是,三、四兩句“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人將朝周助祭的微子與被商人珍視的白鷺相比,對他大加贊美。據(jù)《史記·殷本紀(jì)》記載,商紂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昕,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因此孔子稱贊他是殷“三仁”之一。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國后,對外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對內(nèi)廣施仁德,得到殷商遺民的擁戴,他的德行堪受稱揚,自屬當(dāng)然。至于微子的風(fēng)度儀容,雖說史無明文說他怎樣瀟灑俊美,但肯定是十分出色的,否則“亦有斯容”之句便有落空之嫌。
下面五、六兩句“在彼無惡,在此無斁”,是夸譽微子在宋國內(nèi)外都有較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在彼無惡”,是指微子在宋國之內(nèi)受到殷民的擁護(hù):“在此無斁”,是指微子朝周時受到熱烈歡迎。這兩句實際說明兩個問題:微子作為被周所滅的殷商之后,在勝利者周天子面前,能夠表現(xiàn)出不卑不餒的氣度確實難能可貴;而作為勝利者的周王朝君臣,在微子面前,能夠表現(xiàn)出不亢不驕的氣度,對昔日的敵國之后以禮相待,善加照顧,也體現(xiàn)出一種恢宏博大的泱泱大國之風(fēng)。
七、八兩句“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許多解家都理解為對微子一人而言。就文本的深層語義來說,這兩句應(yīng)是對雙方而言的。即作為失敗者的后裔要堅持這種不卑不餒的精神,使亡國之族得到新生;而作為勝利者的周室君臣,也要永遠(yuǎn)保持這種不亢不驕的氣度,團(tuán)結(jié)各邦各族,消釋歷史積怨,彼此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才能“以永終譽”。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66-668創(chuàng)作背景
《周頌·振鷺》一詩,《毛詩序》所作的題解是:“二王之后來助祭也。”至于二王之后又是指誰,鄭箋云:“二王,夏、殷也;其后,杞、宋也。”武王伐紂滅商后,周王朝求夏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于杞地,是為夏之后;又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墟,成王初年武庚反叛被誅,乃改封紂王庶兄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是為殷之后。漢匡衡曾說:“王者存二王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存三統(tǒng)也。”(《漢書》)所謂“存三統(tǒng)”,即“使郊天以天子禮,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孔疏引鄭《駁異義》)。也就是說,讓夏、商二代先王之后立國杞、宋,能夠奉祀先祖,保有尊嚴(yán)。這是上古時代的一種政治策略,目的在于懷遠(yuǎn)柔邇,協(xié)和萬邦,確保王朝天子的統(tǒng)治。毛序鄭箋之說久無異議,到了明代,季明德、鄒肇敏、何楷等人開始反對《毛詩序》的“二王之后”說,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義》更提出三點理由對《毛詩序》說置疑:首先,周有三恪即虞、夏、商三王之后陳、杞、宋助祭,此不應(yīng)只指二王之后;其次,詩中但言“我客”而不言“二客”,似表明助祭者并非二人,再次,商人尚白,詩中之鷺正是白羽之鳥,與商人所尚之色相合。因此他認(rèn)為此詩寫的是一王之后即殷商之后宋微子來朝助祭之事,是周人對微子的贊美之詞。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58-759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66-668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