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燈。偉功開始于西土,最終基業(yè)開創(chuàng)成。這是周家的祥禎。
注釋
⑴維:語助詞。
⑵典:法。
⑶肇(zhào):開始。禋(yīn):祭天。
⑷迄:至。
⑸禎:吉祥。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45-746鑒賞
這是《詩經(jīng)》中最簡短的篇章之一,文句雖簡單,但在《周頌》中地位卻較重要:它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通過模仿(所謂“象”)其外在的征戰(zhàn)姿態(tài)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頌》之詩,稱揚(yáng)文王多以文德,贊美其武功,那就顯得意義非同一般了。
詩首句感嘆當(dāng)時天下清平光明,無敗亂穢濁之政,次句道出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據(jù)《尚書大傳》等記載,文王七年五伐,擊破或消滅了邘、密須、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紂的枝黨,為武王克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對“文王之典”無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鄭箋解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討伐紂的枝黨(如崇國)以削弱其勢力。鄭說有《尚書中候》、《春秋繁露》等書證,“肇禋”即始創(chuàng)出師祭天之典,自確鑿無疑。《大雅·皇矣》敘文王伐崇,有“是類是祃”之句,“類”是出師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與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證。最后兩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鄭箋);又以“用”字帶出用文王之法,暗應(yīng)“文王之典”。“維周之禎”則與第一句“維清緝熙”首尾呼應(yīng),用虛字“維”引出贊嘆感慨之辭,再次強(qiáng)調(diào)“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這樣的文字處理,未必是刻意為之,而在結(jié)構(gòu)上自有回環(huán)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詩經(jīng)補(bǔ)注》謂其“辭彌少而意旨極深遠(yuǎn)”,對此詩小而巧的結(jié)構(gòu)卻有著較大的語義容量深有會心。
這樣的一首古詩,因其內(nèi)容感情距當(dāng)代讀者的生活過于遙遠(yuǎn),在接受過程中要產(chǎn)生審美快感,是比較困難的,但通過上文的分析,當(dāng)能使讀者對此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如果此詩的樂舞能夠復(fù)原,那么,欣賞這一武舞,觀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師的舞蹈家表演攻戰(zhàn)之狀,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應(yīng)是一大藝術(shù)享受。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48-649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之德的。據(jù)《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載:“子曰:‘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按《毛詩序》云:“《維清》,奏象舞也。”鄭箋云:“《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蔡邕《獨斷》云:“《維清》一章五句,奏《象武(武、舞古通)》之所歌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武王受命作《象樂》,繼文以奉天。”漢儒之說如此。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考云:“《象》,文王樂,象文王之武功曰《象》,象武王之武功曰《武》。《象》有舞,故云《象舞》。……胡承珙《(毛詩)后箋》云:‘鄭謂武王所制者,武王之作象舞,其時似但有舞耳。考古人制樂,聲容固宜兼?zhèn)洌灰嘤型礁柰轿枵撸度倨方钥筛瑁槐亟杂形琛t武王制象舞時,殆未必有詩。成王、周公乃作《維清》以為《象舞》之節(jié),歌以奏之。’案胡氏說詩周公作,是矣。襄二十九年《左傳》,吳公子札觀周樂,見舞《象》箾《南》籥者,……此《象》謂舞,不謂詩也。《禮記·文王世子、明堂位、祭統(tǒng)、仲尼燕居》,皆言下管《象》,……此《象》謂詩,不謂舞也。制《象舞》在武王時,周公乃作《維清》,以節(jié)下管之樂,故《維清》亦名《象》。”據(jù)此,可知《周頌·維清》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45-746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48-649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