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江南節物》鑒賞
【注釋】:
此為詠梅之作。全詞以寫景始,以抒情終,通過風雪交加之際不畏風刀霜劍的梅花這一物象,抒寫了作者別有懷抱的人生感慨 。詞中借景言情 ,即景發感,營造出一個深婉蘊藉、若即若離、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 ,點明地點在江南,時令為嚴冬,刻劃出風雪肅殺中的景象,為寫迎冰雪而開的早梅作鋪墊。此處既沒有點破梅,又沒有刻畫梅,卻從“水昏云淡”中、前村飛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態”來,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后面三句,開始直接寫梅花。“翠嶺”,指位于粵、贛交界處的梅嶺,據傳張九齡為相,令人開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稱。“迢遞寄歸人”,暗用南朝宋人陸凱贈范曄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下片具體描繪梅的“芳艷”,并在風雨摧殘的物象中寄托詞人的惆悵和傷感,達到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壽陽妝罷”,用壽陽公主梅落額上的典故。據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云: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經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額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著花的印痕,宮中爭相摹仿,于是有所謂梅花妝。“冰姿”二句,是作者對不懼風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贊美。“等閑”一句寫梅花遭到風雨的摧殘,寄托了詞人的升沉之感,在芳菲纏綿之中,具沉郁頓挫之致。詞人在這里用一個“又”字表示自己同樣在人生旅途上歷經風波;又用了“等閑”兩字來表達其遭到摧殘的“平白無故”。“更忍向、笛中聞”,是以情語作結,辭盡意遠,真味無窮,化用了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的詩意 。李白借笛中有《 梅花落》的曲調,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段,寫出當時冷落的心境,在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心的悲涼。而詞人則是在風雨紛紛的現實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揚的笛聲中,不忍聽到《梅花落》的曲調,表明自己為梅花受風雨摧殘而傷感,情致極為凄婉。總之,全詞借物言情,營造出若即若離、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少年游·江南節物》賞析
此為詠梅之作。全詞以寫景始,以抒情終,通過風雪交加之際不畏風刀霜劍的梅花這一物象,抒寫了作者別有懷抱的人生感慨。詞中借景言情,即景發感,營造出一個深婉蘊藉、若即若離、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點明地點江南,時令為嚴冬,刻劃出風雪肅殺中的景象,為寫迎冰雪而開的早梅作鋪墊。此處既沒有點破梅,又沒有刻畫梅,卻從“水昏云淡”中、前村飛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態”來,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后面三句,開始直接寫梅花。“翠嶺”,指位于粵、贛交界處的梅嶺,據傳張九齡為相,令人開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稱。“迢遞寄歸人”,暗用南朝宋人陸凱贈范曄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下片具體描繪梅的“芳艷”,并風雨摧殘的物象中寄托詞人的惆悵和傷感,達到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壽陽妝罷”,用壽陽公主梅落額上的典故。據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云: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經睡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額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著花的印痕,宮中爭相摹仿,于是有所謂梅花妝。“冰姿”二句,是作者對不懼風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贊美。“等閑”一句寫梅花遭到風雨的摧殘,寄托了詞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纏綿之中,具沉郁頓挫之致。詞人這里用一個“又”字表示自己同樣人生旅途上歷經風波;又用了“等閑”兩字來表達其遭到摧殘的“平白無故”。“更忍向、笛中聞”,是以情語作結,辭鋸遠,真味無窮,化用了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的詩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調,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段,寫出當時冷落的心境,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心的悲涼。而詞人則是風雨紛紛的現實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悠揚的笛聲中,不忍聽到《梅花落》的曲調,表明自己為梅花受風雨摧殘而傷感,情致極為凄婉。總之,全詞借物言情,營造出若即若離、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