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元遺山集:金末元初元好問之詩文集。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事跡見本書作家小傳。詩中評論元好問入元后輯存金代文獻之志節與詩作之成功,知人論世,切中肯綮。
②身閱興亡:言元好問曾經歷金元易代之變。浩劫空:大災難,破壞嚴重。佛家謂世界由成、住到壞、空為四劫,空指世界毀滅。后遂以“劫”指災難。
③“兩朝”句:謂元好問集兩朝文獻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興二年(1233),元好問已四十馀歲,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獻,編有《壬辰雜編》、《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詩文,為一代文宗。
④“無官”句:元好問在金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入元不仕,無損大節。周粟,周武王滅商后,殷商貴族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餓死。(參看《史記·伯夷列傳》)元好問雖未如伯夷、叔齊之餓死,但卻未仕元,故曰“未害”。
⑤“有史”句:謂元好問擔心有金一代文獻之遺亡。失楚弓,據《孔子家語》載:楚共王出游,遺失一良弓,從人要尋找,他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認為楚共王心胸還不大,說:“人遺之,人得之,何楚也。”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獻。
⑥“行殿”二句:擬想金亡后宮殿凄涼,抒亡國之悲。行殿,行宮,指金之南京汴梁。作者《汴京雜詠》中詠金亡事一首有“幽蘭軒已火光紅”句,幽蘭似為金汴京行宮軒名。夜火,鬼火。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遷汴梁前之京都。喬木,高大樹木,多用以喻故國、故里。《文選》顏延之《還至梁城作》:“故國多喬木。”李善注:“《論衡》曰:‘觀喬木,知舊都。’”
⑦“國家”二句:作者《甌北詩話》卷八評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社稷丘墟之感。發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為之也,時為之也。”這里即用其意。賦,吟詠、描寫。滄桑,滄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參考資料:
本節內容整理自網絡(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趙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于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 己未立春留楊伯子知縣小酌夜聞窗竹有聲伯子以為雪或曰風也已而果雪詰旦敲門送詩走筆戲和
- 慶元戊午重九天氣晴和侍七兄提舉監丞早集清都臺午飯讀書臺晚集神岡西臺皆古跡也戲成小詩
- 子中兄招飲次韻 其二
- 子中兄招飲次韻 其一
- 劉仙才仲子俊示其父醉菴詩集索鄙句
- 新光州守趙師奭字國佐才高一世仕京口以讒廢宰太和以憂歸得郡待對沒于逆旅家會稽又遭焚識者閔之今既葬矣其子寄行狀求追挽嗟悼不足情見乎辭
- 紹興庚午某與安成劉逢辰秋闈同薦逢辰四子伯德禮淳熙甲午解魁登第今宰臨川仲德仁拔癸卯解叔德恭負雋聲季德性紹熙乙卯復冠鄉舉出示當時小錄
- 太和彭孝求連年許芍藥紅都勝今方以唐律送一株小詩為謝
- 洪景盧內翰為甘叔懷作碧崖修造疏戲題小詩奉勸本宮管轄而下諸道友助緣
- 永新賀升卿著春秋會正論屢督跋戲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