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弱柳絲千縷
宋代:袁去華
弱柳絲千縷。嫩黃勻遍鴉啼處。寒入羅衣春尚淺,過一番風(fēng)雨。問燕子來時,綠水橋邊路。曾畫樓、見個人人否。料靜掩云窗,塵滿哀弦危柱。庾信愁如許。為誰都著眉端聚。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寄煙波東去。念永晝春閑,人倦如何度。閑傍枕、百囀黃鸝語。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 詠物 ]
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弱柳:柳條柔弱,故稱弱柳。鴉啼處:此指柳樹叢中。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人人:猶言人兒,對親愛者的稱呼,情人的昵稱。哀弦危柱:指樂聲凄絕。柱:箏瑟之類弦樂器上的弦柱。危:高,指弦音高厲。此處“?!薄鞍А笔窍抑男揎椪Z。
②庾信愁如許:庾信:南北朝時詩人。念永晝春閑:春閑,春日閑寂無聊,覺得天長難以打發(fā)。永:長。永晝:即晝永,日長之意。百囀:鳴聲婉轉(zhuǎn)多樣。厭厭:即懨懨,精神不振貌?;▔]:花房。塢: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為四面擋風(fēng)的建筑物。
譯文:
柔弱的柳條千絲萬縷,到處都是鵝黃嫩綠,鴉雀爭相鳴啼。還是早春的天氣,輕寒侵入羅衣,剛剛又過去一陣風(fēng)雨。我深情地詢問剛飛回的燕子:在來時路過的綠水橋邊,有一個畫樓聳立,可曾看到那位美人正在屋里?我料想她靜掩云窗,毫無意緒,任憑琴瑟的弦柱上落滿塵泥。
我的憂愁像庾信那樣多,不知為誰而雙眉攢聚?獨立在春風(fēng)中彈下點點清淚,寄予這霧氣迷蒙的江水向東流去。想到這晝長春閑的時日,困倦慵懶怎生挨得過去?閑靠孤枕睡意沉沉,聽到那黃鸝的婉聲柔語。喚醒后更覺無聊,只見斜陽依然照在花圃里。
《安公子·弱柳絲千縷》賞析
懷人之作,在古詩詞中是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要做到不和別人雷同實在不容易。袁去華這首《 安公子》就以其構(gòu)思別致、章法新穎而獨有特色。
這首詞從寫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黃色的新柳帶來萬物蘇生的消息,同時也使詞人胸中思家的種子急劇萌芽,生長??匆娦铝?,自然地想到當(dāng)日離別時愛人折柳贈別的情景。柳者,留也。作者不但沒有被留在家里,如今反而在外地羈留,這怎不教人睹物傷懷呢 ?再說春淺衣寒,又加上風(fēng)雨,有誰又不想象中的溫暖呢?所以前四句貌似寫景 ,其實已籠得全篇之意?!掇ワL(fēng)詞話》卷三說:“作慢詞,起處必須籠罩全闋 。近人輒作景語徐引 ,乃至意淺筆弱,非法甚矣。”這首詞雖用景語開頭 ,但景中含有濃烈的感情 ,這自然除了被人譏笑“意淺筆弱”的可能 。“燕子來時”是由春天的到來而自然引出來的;而燕子來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緒牽向“了在南方的家鄉(xiāng)”并產(chǎn)生人歸落“燕”后的感情。不過,作者沒有正面說出這些意思,而只是問燕子在來時的路上是否看見了他的愛人。這一問安排得輕靈新巧,極有韻味,也極情深。況且問語中又設(shè)想愛人是在“綠水橋邊路”旁的“畫樓”上這不是又在暗示對方也在思念自己嗎?“料靜掩云窗,塵滿哀弦危柱”則直寫對方情緒。作者的本意是要寫自己懷人,但這里卻構(gòu)思出一個人來懷自己的場面,這是很有意思的 。劉永濟以為這種方法是來自《 詩經(jīng)》,他說 :“《 陟岵》之詩不寫我懷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寫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離思之深 ,自在言外。后世詞人,神明用之,其變乃多。??先寫行者念居者,復(fù)想居者思行者,兩地之情,一時俱極:皆此法也?!保ā对~論》)
下片放下對方,又開始從自己方面敘說。庾信作有《愁賦》,全文今已不見傳,尚留有“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等句。詞中說象庾信那么多的愁為什么都聚在我的眉端?這是自己向自己發(fā)問,問得頗有感慨。庾信的愁,作者是從文章里看到的,這里設(shè)想聚在了自己眉端,這種想象也十分新鮮。那么多愁都在眉端 ,如何受得了?因而總得排遣,“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就是設(shè)想出來的遣愁法之一。只是這一句寫拋淚者形象,單獨看來并沒有多少特別的好處,但由于作者是在水邊 ,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綠水橋邊路”,所以他頓生寄淚的念頭。這一想法新鮮、大膽,設(shè)想的意境又十分美麗、渾厚。假如真能寄得眼淚回去,那將比任何書信都能證明他誠摯的思念。而且因為有了這一句 ,“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才脫俗超塵,放射出奇特的色彩??墒钦Z雖新奇,寄淚終究是辦不到的。癡想過后 ,眼前仍舊是“ 永晝”,是“春”,是“閑”,排愁無計的主人無奈何又向自己發(fā)出“ 人倦如何度”的問題,這連續(xù)的發(fā)問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詞人舉措茫然的神態(tài)和無處寄托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同樣 ,“ 人倦如何度”的滿意答案是沒有的,“閑傍枕”就正好說明了并無度時良法,于是作者百無聊賴只好去聽“ 黃鸝語”。黃鸝鳴聲悅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悶?zāi)兀俊?喚覺來厭厭”,作者在黃鸝聲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樣的聲音喚醒,醒來后精神“厭厭”地,一點不振,因此我們知道黃鸝語不但沒有使作者消憂,反而空添一段惆悵。“殘照依然花塢”,仍用景語結(jié)尾。同開頭呼應(yīng) ?!澳钣罆儭币韵聰?shù)句,似從賀鑄《薄幸》詞翻出。賀詞去 :“正春濃酒暖,人閑晝永無聊賴 。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笨傃猿類灍o聊 、日長難度之意。而此意,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已先說破。像午睡醒時、斜陽猶照之事,人人所曾經(jīng)歷,但構(gòu)成意境,寫入詞章,則非有心人不能。正如王國維所云“常人能感之而唯詩人能寫之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清真先生遺事·尚論》),因之能作此等語者也就不止一二人。說是承襲也好,說是暗合也好,寫來能大略有所變化增益便都可以留傳下來??偟恼f來這首詞的想象和構(gòu)思能不落俗套,結(jié)構(gòu)又十委婉曲折。《古今詞論》曾說 :“填詞,長調(diào)不下于詩之歌行長篇。歌行猶可使氣,長調(diào)使氣,便非本色。高手當(dāng)以情致見佳。蓋歌行如駿馬驀坡 ,可以一往稱快;長調(diào)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tài),一態(tài)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痹トA的《安公之》完全達到了這一點。
此外,這首詞另一特點是下字準(zhǔn)確、生動。比如:“嫩黃勻遍鴉啼處”一句不僅聲色俱全,而且用“勻”字寫顏色,一方面使人覺得處處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仿佛是從一處勻向別處,因而色彩都并不算濃。這種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調(diào) ,也使色彩空靈透明 。
再如:寫對方用“靜掩云窗”,“掩”而且“靜”則表達作者懷人已久已深的情懷 。又,“ 塵滿哀弦危柱”說塵已覆琴,當(dāng)然是很久已經(jīng)沒有去整理了;但對久不發(fā)聲的弦 、柱仍然用“哀”“?!毙揎?,那么女主人內(nèi)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再如 :“為誰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寫愁,既顯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鮮明,似乎讀者對此愁可見,可觸。還有:“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中的“彈”字能使拋淚有聲,并且正因為有了它,“寄煙波東去”才有了根據(jù)。
全詞意脈清晰,結(jié)構(gòu)甚巧。設(shè)想奇妙而入情,“問燕”與“寄淚”的舉動為全詞增加許多色彩。詞之妙,主要在章法。景起景收,章法渾然。
《安公子·弱柳絲千縷》鑒賞
【注釋】:
懷人之作,在古詩詞中是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要做到不和別人雷同實在不容易。袁去華這首《 安公子》就以其構(gòu)思別致、章法新穎而獨有特色。這首詞從寫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黃色的新柳帶來萬物蘇生的消息,同時也使詞人胸中思家的種子急劇萌芽,生長??匆娦铝?,自然地想到當(dāng)日離別時愛人折柳贈別的情景。
柳者,留也。作者不但沒有被留在家里,如今反而在外地羈留,這怎不教人睹物傷懷呢 ?再說春淺衣寒,又加上風(fēng)雨,有誰又不想象中的溫暖呢?所以前四句貌似寫景 ,其實已籠得全篇之意?!掇ワL(fēng)詞話》卷三說:“作慢詞,起處必須籠罩全闋 。近人輒作景語徐引 ,乃至意淺筆弱,非法甚矣?!边@首詞雖用景語開頭 ,但景中含有濃烈的感情 ,這自然除了被人譏笑“意淺筆弱”的可能 。“燕子來時”是由春天的到來而自然引出來的;而燕子來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緒牽向“了在南方的家鄉(xiāng)”并產(chǎn)生人歸落“燕”后的感情。不過,作者沒有正面說出這些意思,而只是問燕子在來時的路上是否看見了他的愛人。這一問安排得輕靈新巧,極有韻味,也極情深。況且問語中又設(shè)想愛人是在“綠水橋邊路”旁的“畫樓”上這不是又在暗示對方也在思念自己嗎?“料靜掩云窗,塵滿哀弦危柱”則直寫對方情緒。作者的本意是要寫自己懷人,但這里卻構(gòu)思出一個人來懷自己的場面,這是很有意思的 。劉永濟以為這種方法是來自《 詩經(jīng)》,他說 :“《 陟岵》之詩不寫我懷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寫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離思之深 ,自在言外。
后世詞人,神明用之,其變乃多。⋯⋯先寫行者念居者,復(fù)想居者思行者,兩地之情,一時俱極:皆此法也?!保ā对~論》)
下片放下對方,又開始從自己方面敘說。庾信作有《愁賦》,全文今已不見傳,尚留有“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等句。詞中說象庾信那么多的愁為什么都聚在我的眉端?這是自己向自己發(fā)問,問得頗有感慨。庾信的愁,作者是從文章里看到的,這里設(shè)想聚在了自己眉端,這種想象也十分新鮮。那么多愁都在眉端 ,如何受得了?因而總得排遣,“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就是設(shè)想出來的遣愁法之一。只是這一句寫拋淚者形象,單獨看來并沒有多少特別的好處,但由于作者是在水邊 ,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綠水橋邊路”,所以他頓生寄淚的念頭。這一想法新鮮、大膽,設(shè)想的意境又十分美麗、渾厚。假如真能寄得眼淚回去,那將比任何書信都能證明他誠摯的思念。而且因為有了這一句 ,“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才脫俗超塵,放射出奇特的色彩。可是語雖新奇,寄淚終究是辦不到的。癡想過后 ,眼前仍舊是“ 永晝”,是“春”,是“閑”,排愁無計的主人無奈何又向自己發(fā)出“ 人倦如何度”的問題,這連續(xù)的發(fā)問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詞人舉措茫然的神態(tài)和無處寄托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同樣 ,“ 人倦如何度”的滿意答案是沒有的,“閑傍枕”就正好說明了并無度時良法,于是作者百無聊賴只好去聽“ 黃鸝語”。黃鸝鳴聲悅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悶?zāi)???喚覺來厭厭”,作者在黃鸝聲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樣的聲音喚醒,醒來后精神“厭厭”地,一點不振,因此我們知道黃鸝語不但沒有使作者消憂,反而空添一段惆悵?!皻堈找廊换▔]”,仍用景語結(jié)尾。同開頭呼應(yīng) 。“念永晝”以下數(shù)句,似從賀鑄《薄幸》詞翻出。賀詞去 :“正春濃酒暖,人閑晝永無聊賴 。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總言愁悶無聊 、日長難度之意。而此意,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已先說破。像午睡醒時、斜陽猶照之事,人人所曾經(jīng)歷,但構(gòu)成意境,寫入詞章,則非有心人不能。正如王國維所云“常人能感之而唯詩人能寫之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清真先生遺事·尚論》),因之能作此等語者也就不止一二人。說是承襲也好,說是暗合也好,寫來能大略有所變化增益便都可以留傳下來。總的說來這首詞的想象和構(gòu)思能不落俗套,結(jié)構(gòu)又十委婉曲折?!豆沤裨~論》曾說 :“填詞,長調(diào)不下于詩之歌行長篇。歌行猶可使氣,長調(diào)使氣,便非本色。高手當(dāng)以情致見佳。蓋歌行如駿馬驀坡 ,可以一往稱快;長調(diào)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tài),一態(tài)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袁去華的《安公之》完全達到了這一點。
此外,這首詞另一特點是下字準(zhǔn)確、生動。比如:“嫩黃勻遍鴉啼處”一句不僅聲色俱全,而且用“勻”字寫顏色,一方面使人覺得處處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仿佛是從一處勻向別處,因而色彩都并不算濃。這種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調(diào) ,也使色彩空靈透明 。
再如:寫對方用“靜掩云窗”,“掩”而且“靜”則表達作者懷人已久已深的情懷 。又,“ 塵滿哀弦危柱”說塵已覆琴,當(dāng)然是很久已經(jīng)沒有去整理了;但對久不發(fā)聲的弦 、柱仍然用“哀”“?!毙揎棧敲磁魅藘?nèi)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再如 :“為誰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寫愁,既顯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鮮明,似乎讀者對此愁可見,可觸。還有:“獨立東風(fēng)彈淚眼”中的“彈”字能使拋淚有聲,并且正因為有了它,“寄煙波東去”才有了根據(jù)。
袁去華,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紹興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進士。改官知石首縣而卒。善為歌詞,嘗為張孝祥所稱。去華著有適齋類稿八卷,詞一卷,著有《適齋類稿》、《袁宣卿詞》、《文獻通考》傳于世。存詞90余首。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