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關河:山河。
②莫:不要。乖:奇怪,驚怪。
譯文:
風雨瀟瀟灑滿山河,獨坐西樓,飲盡美酒,只聽那歸雁孤鳴飛過。
不要驚怪于行人的滿頭白發(fā),只因為他鄉(xiāng)的秋色更讓人惆悵難過。
《淮西夜坐》賞析
袁凱,字景文,江南華亭(今上海市奉賢區(qū)陶宅)人,元朝末年當過小小的府吏,博學有才,寫得一手好詩。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凱被薦授為御史,成為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穩(wěn)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脹,臣屬因一句話或幾個字而被殺的不少。袁凱也不例外,由于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裝瘋,食狗彘之食,才幸免于死。這便是他的一生,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詩作中大都充滿了悲苦之音。這首《淮西獨坐》是很典型的一首,內容很一般,也沒有什么愁、苦、哀、泣之類的詞語,但讀來卻令人“悲惋欲涕”。
第一句“瀟瀟風雨滿關河”點明客觀環(huán)境,風雨之時最易使人產生一種飄忽不定的情緒,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寫作者個人的活動:獨坐西樓,酒已飲盡,酒興闌珊,正感到百無聊賴,這時天邊一聲雁唳,有遠而近,復由近而遠,漸漸地過去了,消逝了,一切又歸于岑寂。以上二句所寫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沒有驚風暴雨的震蕩,也沒有生離死別的摧傷,那么離鄉(xiāng)的行人為什么頭都白了呢?“異鄉(xiāng)秋色不勝多”啊!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生活格言,正如“貧疑陋巷春偏少,貴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無差異,然貧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與家鄉(xiāng)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見喜,憂者見憂,在離人的眼光中遂不免處處皆秋,事事可愁了。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特征,幾乎人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所謂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無,然袁凱卻能準確地、生動而形象地將它表達出來,這大概便是這首小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吧!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jiān)察御史,后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