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湘靈:湘水的女神。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顏料染出來似的。脂胭痕:像抹過胭脂一樣顯出紅色。胭脂:比喻鮮血,水呈紅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說明死難者的眾多和慘烈。
②皎、皓:都是潔白的意思。窺:看。彤:紅色。
③高丘:戰國時楚國的山名。這里用來指祖國。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氣逼人。竦,擔心,害怕。芳荃:一種香草。自楚辭后,詩人常以它喻君子。此處當喻革命者。無余春:殘剩的春光。這一句是說春天已經過去,芳荃零落無余。
④瑤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種樂器。牛僧儒答:意思是說所謂太平,并沒有具體的現象,當時的那種情況也就算可以了。這里反用這個典故來諷刺國民政府粉飾太平。盈:充滿了。秋門:古都洛陽的西門。這里是用來指國民政府南京。
譯文:
從前聽人贊美湘江的流水,明凈秀麗有如碧綠的綢緞;現在欣聞湘江邊紅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紅遍。
湘靈聽到紅軍勝利的喜訊,拭凈淚水忙上樓梳妝打扮;滿面春風盡情地唱呀跳呀,朝著東方的紅霞引頸探看。
國統區里死一樣冷靜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橫遭摧折,早就沒有了春意只有嚴寒。
祝大捷紅色區城鑼鼓喧天,國統區故作不聞只顧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調重彈。
《湘靈歌》鑒賞
作于:(1931年)
三月
這首是寫給片山松元的。《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詩中“如”作“于”
,“皎”作“皓”,“皓”作“素”。
①湘靈:《后漢書·馬融傳》注:“湘靈,舜妃。”
②高丘:楚國山名。屈原《離騷》:“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③唐朝錢起《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④太平成象:《通鑒·唐紀六十》,大和六年,唐文宗問宰相牛僧儒:“天下何時
當太平?”牛答:“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
小康。”秋門:李賀《自昌谷到洛后門》:“蒼岑竦秋門。”曾益注:“洛陽有宜
秋門、千秋門。”洛陽是東都,這里借秋門指南京。
《湘靈歌》賞析
湘靈是神話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為題寫過她們。這時的魯迅,同當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憤心情,這時的中國也同當年楚國一樣的黑暗和腐敗,因此,魯迅在這一時期寫作的詩歌大多跟《離騷》同調。如《送O.E.君攜蘭歸國》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無題》中的“花樹已蕭森”,此詩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魯迅對屈原的學習與借鑒。
這首詩的正面是寫“秋象”,全詩都籠罩在一派秋色的肅殺的氛圍中,這正是中國那時一片政治氛圍的象征。首句:“昔聞湘水碧如染”,暗點一個“秋”字,但“昔”時的秋是美麗的;接著,詩人不避重,用了“今聞湘水”一語,一個“聞”字把今、昔緊緊聯系起來,作了鮮明對比:富有詩情畫意的“碧如染”,一變而為觸目驚心的“胭脂痕”。這一巨變,不僅震驚,連作為神的湘靈也沒有想到。她照常梳妝打扮,妝成臨水而照,才發現湘水已經變色。“皎如皓月窺彤云”,一個“窺”字寫出了湘靈驚駭的神態,她簡直不敢正視那慘烈的情景。這句詩意,可能取意于劉安評《離騷》的話:“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魯迅在這里除了寫湘靈的神貌,還在于說明:陰云不能毀損皓月的皎潔,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毀不了的。“芳荃零落無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殘殆盡,社會了無生氣。頸聯既是湘靈鼓瑟歌唱的內容,也是作者魯迅真情實感的寫照。他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寫道:“在一個深夜里,我站在客棧的院中,……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上述兩句詩的最切實的注釋。“鼓完瑤瑟人不聞”,比喻由于軍閥的禁錮和封鎖,人們難以知道生活中發生的悲慘事實。“太平成象盈秋門”,末句明寫出“秋”字,與首句的暗點遙遙呼應。
全詩愛憎分明,對比強烈。激蕩的湘水與寂寞的高丘,鮮艷的紅云與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靈與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襯,層層加深。這首詩的格調,尤其是前四句描繪和歌頌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那種明快和優美的境界,在魯迅詩作中是比較特殊的。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