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注釋:
①郁達夫:小說家。他因發起組織“中國自由大同盟”,參加“左聯”,主編左翼刊物而為國民政府當局所忌恨。錢王:即錢镠(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登假:同登遐,舊稱帝王的死亡為登假。伍相隨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②平楚:平林。登高望遠,見樹木連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樣。蔽:蔽于,被遮掩。高岑:高山。
③墳壇:指西湖邊岳飛的墳墓。將軍岳:指岳飛(1103-1142),杭州西湖畔有岳墳。處士林:處士,古時稱有德才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此處指林逋(967-1028)。
④何似:哪里比得上。舉家:全家。游曠遠:指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風波浩蕩:喻指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斗爭。足:盡可。行吟:這里是指創作活動。
譯文:
暴君錢王早已埋入荒郊,殘虐的鬼魂卻仍然未消。忠誠的伍子胥慘遭殺害,尸骨隨波飄流總難尋找。
杭州平林漠漠日麗風飄,那雄鷹卻不能翱翔云霄。梅花散發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嶺層層遮掉。
岳墳顯得多么冷落蕭條,林逋的孤山也凄涼寂寥。
還不如快投入社會激流,大風大浪中為革命吟嘯!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賞析
首聯入題,點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現狀。殘酷壓迫人民的錢大王,雖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靈還在杭州游蕩;而效忠吳國的伍子胥,卻落得葬身魚腹,尸骨不可尋的悲慘結局。這兩句詩寄托史事,影射現實, “仍如在”是點睛之筆,強調指出國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統治。含蓄而尖銳地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當今的“錢王”治下當順民,還是步伍子胥后塵。這是從政治上暗示郁達夫,不要對浙江的國民政府當局抱任何幻想。
頷聯從杭州的風光景色來說。“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滿”,借對杭州幽美風景的描寫,象征一種安樂、閑適的生活境界。 “憎”于“平楚日和”的“健翮”,“蔽”于“小山香滿”的“高岑”,意思是說,翱翔云天,搏擊風雨的雄鷹,厭惡風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里,那就會遮蔽自己的政治視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魯迅1928年去杭州時說:“至于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事隔幾年,他把這一觀感融進了詩句中。語重心長,嚴肅地提醒郁達夫:不要迷戀這樣的生活環境;又熱忱地鼓勵郁達夫:要像“高岑”,要學“健翮”,做一個有抱負的革命者。
頸聯又從杭州的名勝古跡來說。西湖畔,抗金名將岳飛,生前遭奸臣陷害,壯志未酬,死后留下一座墳壇,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隱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鶴冢,寂寞凄涼。這兩句詩借兩個歷史人物的命運,暗示郁達夫,縱然你有愛國之心,然而國民政府當局推行的是賣國政策,你也無所作為;退一步說,若是像林逋那樣結廬自守,種梅養鶴,也只是孤寂無聊地度過一生,豈是出路,對郁達夫進行又一次懇切的勸告。
尾聯從正面引導。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么又該到哪里去,魯迅明確指出:“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足”字聯結社會生活和文藝創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會關系:“風波浩蕩”的生活和斗爭,給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題材;也只有“風波浩蕩”的生活和斗爭,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魯迅希望郁達夫到遼闊廣大的地方去,經受大風大浪的鍛煉,汲取豐富的創作源泉,寫出對人民、對社會有益的作品。篇末點題,為郁達夫指明正確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鑒賞
【注釋】:
[1]本篇在收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本詩是為當時郁達夫妻子王映霞寫的;詩中“假”作“遐”,“風波”作“風沙”。
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作家,創造社重要成員之一。一九二八年曾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說集《沉淪》、中篇小說《迷途的羔羊》、《她是一個弱女子》等。郁達夫于一九三三年春遷往杭州,并擬定居。后來他在《回憶魯迅》中說:“這詩的意思他曾同我說過,指的是杭州黨政諸人的無理高壓”。
[2]錢王登假錢王即錢镠(852—932),臨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據宋代鄭文寶《江表志》載:“兩浙錢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慘,科賦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嘗使越云:三更已聞獐麂號叫達曙,問于驛吏,乃縣司征科也。鄉民多赤體,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間,執事非刻理不可,雖貧者亦家累千金。”登假,同登遐,舊稱帝王的死亡為登假。《禮記·曲禮下》:“告喪,曰‘天王登假’。”漢代鄭玄注:“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耳。”伍相隨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出奔吳國,助吳伐楚。后勸吳王夫差滅越,吳王不聽,賜劍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3]平楚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望遠》:“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楚,叢木也。登高望遠,見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猶所謂平林也。”高岑,三國魏王粲《登樓賦》:“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4]將軍岳指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抗金將領。后被主和派趙構(宋高宗)、秦檜謀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墳。處士林,指林逋(967—1028),字君復,謚號和靖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詩人。隱居西湖孤山,喜種梅養鶴。著有《和靖詩集》。孤山有他的墳墓、鶴塜和放鶴亭。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