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六朝的遺跡在此空留,高大堅固的建康城墻壓制著長江的波濤,一直到入海口。
喝完酒來到賞心亭,萬里江山的美景都呈現在眼前,歷史上的天地也都進入我的胸懷。
陳后主所制的悲涼的《玉樹后庭花》突然響起,讓人想起當時帝王衰頹的運勢。
人事雖然改變但自然的美景還在,我的心情惆悵還得借酒澆愁。
注釋:
1.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建。
2.六朝遺跡:指建康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帝王都。
3.玉樹悲歌:指《玉樹后庭花》樂曲。南朝陳后主陳叔寶制此艷曲,日夜與寵姬酣歌暢飲。兵臨城下,仍歌舞不輟終國破被俘。此句承唐杜牧《泊秦淮》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4.黃旗王氣昏:言陳王朝氣數已盡。
5.芳樽(zūn):亦作“芳尊”或“芳罇”,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游賞心亭》賞析
該詩前兩聯,描述登賞心亭所見,側重在寫景建康是東昊、東晉、宋、齊、梁、陳等六朝舊都,遍地古跡名勝,城郭北瀕大江,滾滾波濤,東流入海無論從歷史地位還是從地理形勢角度看,都非同尋常。故詩的首聯,作者從宏觀著眼下筆,抓住了這座名城的歷史和地理特征。“此空存”,一個空”字,多感慨,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是同一境界。“城壓滄波”,一個壓”字,寫出了江城的險峻。前一句是從時間上來寫,后一句是從空間上來寫。
頷聯緊承第二句,繼續從空間范圍上大筆鉤勒。“城壓滄波到海門”,是一幅境界極其宏闊的畫面,“城壓,見出高城的強固,足以鎮住呼嘯的水勢;“滄波”,見出江水的浩渺,一望無際;“到海門”,見出江水源長而流遠,一瀉千里。“萬里江山”,“九秋天地”,由此生發而來,都是這宏闊境界的伸展。“來醉眼”,暗示詩人襟懷郁勃舉杯遣懷,于醉中登高眺遠。“入吟魂”,透露詩入觸景生情,感慨彌深,不吐不快。“來”“入”兩個動詞,使客觀景物動化,寫出了無限江山奔赴眼前的態勢,見出煉字之工。這兩句既顯示了賞心亭憑高眺遠,視野寬闊,又為下文感懷作了適當的鋪墊和過渡。
詩的后兩聯,主要在寫情,即抒發登臨的感慨。頸聯感慨史事,由當今追溯往昔,是說如今耳邊不時響起《玉樹后庭花》的歌聲,它使人想起當年陳后主由于沉湎歌舞,荒廢朝政,導致國破身俘。“黃旗紫蓋”,是帝王氣象,“王氣”,舊指王朝的運數。黃旗王氣昏”,猶言陳王朝壽終正寢。聽到玉樹歌,人們不禁想起陳朝覆滅的歷史悲劇。這亡國的悲歌,可說是曉悟后人莫蹈覆轍的警鐘。唐人詩句陳述史事較為具體,諷諭性顯豁。王珪這兩句側重提醒人們重視前車之鑒,不再追述史事,寓意較為隱曲。
尾聯兩句,承頸聯而來。“人事不同”,歸結“于今”、“當日”;“風物在”,回應首聯“遺跡”、“空存”;“悵然”將全詩蕩的低徊沉息的情韻一語點破;“對芳樽”,綰合前文的“醉眼”,也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消愁。
王珪長期身任詞臣,詩文多金玉珠璣,時號“至寶丹”。此篇大筆勾勒賞心亭風物,由眼前景象引出對前代歷史教訓的凝想,從而抒感遣懷。視野空闊,意境蒼涼,感慨深沉,不同于其他的摛藻敷采之作。
《》創作背景
賞心亭為古南京名勝之一,在“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文人多有題詠。此詩即王珪登賞心亭所作,寫其游覽時所觀、所思、所感。《詩林萬選》題為《再登賞心亭》,《華陽集》(叢書集成本)卷三題作《游賞心亭》。
《游賞心亭》閱讀及答案
游賞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遺跡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
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樹②悲歌起,當日黃旗王氣昏。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
【注】王珪,北宋宰相、文學家。①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所建。②玉樹: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公認的亡國之音。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的首句寫原來的“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斷壁殘垣,一“空”字含有無限感慨,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無盡感懷涌上詩人心頭。
B.“城壓滄波到海門”是從空間上寫六朝古都,“壓”寫出了江城的險峻強固;“滄波”寫出江水浩渺;“到海門”寫出江水一瀉千里。
C.第三、四句緊承第二句,暗示出詩人襟懷郁勃,舉杯遣懷,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彌深。“來”、“入”兩個動詞寫出江山奔赴的氣勢。
D.“黃旗”“王氣”是指帝王氣象,詩人由耳邊不對傳來的悲歌之聲,想起宋王朝開國之初,王氣強盛,橫掃六合,結束混亂局勢的輝煌歷史。
16.詩中表達了哪些“悵然”之感?是如何表達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游賞心亭》閱讀及答案
游賞心亭①
王 珪
六朝遺跡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
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樹②悲歌起,當日黃旗王氣昏。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
【注】①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所建。②玉樹: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公認的亡國之音。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詩的首句寫景是從宏觀著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無限感慨,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是類似境界。
B.“城壓滄波到海門”是從空間上寫六朝古都,“壓”寫出了江城的險峻強固;“滄波”寫出江水浩渺;“到海門”寫出江水一瀉千里。
C.第三、四句緊承第二句,暗示出詩人襟懷郁勃,舉杯遣懷,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彌深。“來”、“入”兩個動詞寫出江山奔赴的氣勢。
D.“黃旗”“王氣”是指帝王氣象,詩人由耳邊不時傳來的悲歌之聲,想起宋王朝開國之初,王氣強盛,橫掃六合,結束混亂局勢的輝煌歷史。
E.第八句中“對芳樽”對應前文“醉眼”。詩人面對精致的酒器開懷暢飲,足以見出詩人在悵然之余,仍有樂觀豁達的精神。
15.詩中表達了哪些“悵然”之感?是如何表達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游賞心亭》閱讀及答案
游賞心亭①
王 珪
六朝遺跡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
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樹②悲歌起,當日黃旗王氣昏。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
【注】①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所建。②玉樹: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公認的亡國之音。
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詩的首句寫景是從宏觀著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無限感慨,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是類似境界。
B.“城壓滄波到海門”是從空間上寫六朝古都,“壓”寫出了江城的險峻強固;“滄波”寫出江水浩渺;“到海門”寫出江水一瀉千里。
C.第三、四句緊承第二句,暗示出詩人襟懷郁勃,舉杯遣懷,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彌深。“來”、“入”兩個動詞寫出江山奔赴的氣勢。
D.“黃旗”“王氣”是指帝王氣象,詩人由耳邊不時傳來的悲歌之聲,想起宋王朝開國之初,王氣強盛,橫掃六合,結束混亂局勢的輝煌歷史。
E.第八句中“對芳樽”對應前文“醉眼”。詩人面對精致的酒器開懷暢飲,足以見出詩人在悵然之余,仍有樂觀豁達的精神。
18.詩中表達了哪些“悵然”之感?是如何表達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