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樓下清歌》鑒賞
【評解】
這首詞明寫春景,暗抒離情。上片寫眼前景色。水流歌斷,春風又暮,從而引起往
事的懷念。下片寫夢境。碧水黃沙,梅花無數(shù),而月隨人去,花自無語。全詞抒情委婉,
含蓄蘊藉,幽美清雅,饒有韻致。
【集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其《點絳唇》詞,婉約清麗,勝處不減少游。
----------------------------
此為懷人念遠之詞。
全詞以行云流水般的空靈筆調(diào),從聞歌入乎,轉(zhuǎn)入夢境,又由夢中尋覓轉(zhuǎn)入對月懷人。整首詞回旋往復,句琢字煉,清空醇雅。
上片首句以一個“清”字為全詞在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調(diào)。“水流歌斷春風暮”,斷,終了,這句是說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在春風吹拂的暮靄中結束了。
“春風暮 ”,景語,一字一景,詞中以下諸景,皆緣此三字而來 ;這里也同時點出了這首詞的特定節(jié)候,這正是一個懷人的季節(jié) ,懷人的天氣,懷人的時刻。
“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寫“ 清歌”的纏綿婉轉(zhuǎn),實際上,這里“水流”即流水,暗寓知音,典出《列子·湯問 》。因而 ,“水流歌斷”又寓有知音離別的意思。由此,作者的筆觸轉(zhuǎn)入懷人。作者寫懷人,非用泛泛之筆,而是借助于一個夢境,把懷人念遠的思想情緒寫得深刻入微 。“夢云煙樹,依約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黃沙”云云,皆是夢境,在用筆上又極見層次 。“夢云 ”、“依約”兩句是入夢之境。“云”,是“夢云”,“樹”是“樹”是“煙樹”,“江南路”是“依約 ”(隱約)朦朧的,極是迷離惝恍的夢境。由“云”而“樹”而“路 ”,由飄忽而實在,夢中尋找知音的足跡甚明。
下片寫夢中尋覓和對月懷人 。“碧水黃沙 ”,緊承上片結句之意,進一步寫對知音的尋覓。如果說上片“依約江南路”是在朦朧中辨認知音去路的話,那么,“碧水黃沙”所表現(xiàn)的則是到處尋覓,水中陸上,無所不至,大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屬對工穩(wěn),色彩鮮明,為本詞的唯一亮色,這正是作者用筆變幻處。“夢到尋梅處”是窮盡“碧水黃沙”輾轉(zhuǎn)尋找的結果,筆法由面到點,然后由“尋梅處”引出“花無數(shù)”,再由花而人,向花打聽知音之所在。
這幾句,用筆如剝茭,一步一層,層層轉(zhuǎn)深,轉(zhuǎn)愈深而情愈切,及至問花無語,尋覓無著,頓挫之下,不禁悵然若失,愁緒茫茫,不知所之,轉(zhuǎn)見明月,也好象已隨那人運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輝 。“明月隨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間既大且空,讀之令人如置身于一個廣漠而暗淡的世界,進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涼而空虛的。此時的作者,是醒是夢,已在難分難辨之際,這真是以景傳情的神來之筆。
不過,作者的情調(diào)顯然是過于低沉了,同樣是寫對月懷人,卻不如蘇軾“千里共嬋娟”來得曠達。
此詞作者是一位以清麗素雅著稱的詞人。他的作品,善寫煙雨和月色,具有一種素淡、朦朧的美。本篇即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藝術風格。
李祁(約公元1114年前后在世)字蕭遠(一作肅遠),生卒年不祥,約宋徽宗 政和中前后在世。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少有詩名。宣和間,責監(jiān)漢陽酒稅。與王俊義首建正論。官至尚書郎。《樂府雅詞》卷下載其詞十四首。李祁的詞作語言清俊婉樸,意境超逸。《南歌子》寫一片寂寥秋色里詞人在岳陽樓上聽哀箏,眼前只見江月凄涼,敗葉蕭蕭,更有秋風裊裊,霧雨迷蒙,真是一派悲氣彌漫,襲人心扉。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