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
宋代:程珌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點破水晶盆。為借鞭霆力,驅(qū)去附昆侖。 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三拊當(dāng)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xì)與酌芳尊。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
[ 登高 ]
《水調(diào)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鑒賞
【注釋】:
多景樓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北固山甘露寺內(nèi)。這里面臨長江,地勢突兀,極目遠(yuǎn)眺,萬里山川可收眼底 。乾道六年(1170)知潤州軍州事陳天麟重建,并作《多景樓記》云 :“至天清日明,一目萬里,神州赤縣 ,未歸輿地,使人慨然有恢復(fù)意。”因此,身處半壁的南宋文人遂多登樓感懷之作。另外,這首詞抒發(fā)興廢之感,也還同“望淮”有關(guān)。淮河,本來是中國南方的一條內(nèi)河,但在南宋,卻成了宋金以和約方式議定的疆界。現(xiàn)在,程珌登多景樓而望淮河,當(dāng)然感觸就更多了。
寫法上,作者一方面緊摳多景樓、淮河展開主題,另一方面則把重點放在“有感”二字上,以抒發(fā)抱負(fù)為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上半闋中,一、二句用淮河起興,三、四句以多景樓承接,一上來就自然地點破了題目。不過 ,即使是這四句,作者的感慨也是隨處可見的:“天地本無際”,再現(xiàn)了望中所見的廣袤山河 ,但一個“本”字,則顯示著作者對人為邊際的不滿。至于“南北竟誰分”,就完全是作者的議論,其中“誰分”二字,問得尖銳、強烈 ,是全篇的關(guān)鍵所在。“樓前多景”由多景樓樓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寫到美好風(fēng)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沒有把目光停留在這里,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瘡痍的中原,以及內(nèi)心的家國之恨 。“卻似”以下五句寫樓前孤山,愈加顯示了以情馭景的力量。京口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時還屹立在長江之中 。詞人把長江(水晶盆)同“本無際”的祖國大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由“點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開南北的淮河,于是本為江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咀咒的對象,以至發(fā)誓要借鞭撻雷霆的力量,把它們趕回到昆侖老家去(昆侖山周圍萬山攢聚 ,因而作者想象那里才是山的世界)。下半闋仍以望淮開始,但淮河數(shù)千里,獨獨“望見了”淮阻的兵冶處,這無疑是抒情的需要。兵冶處,指冶鑄兵器的地方。《晉書·祖逖傳》說,祖逖北伐,渡江,“屯于淮陰 ,起冶鑄兵器,得二千人而后進(jìn)。”正因為這一陳跡的存在 ,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復(fù)大業(yè),“止欠士雅與劉琨。”士雅是祖逖的字。史載,祖逖與劉琨友善,素以恢復(fù)之事互相鼓勵,為練好殺敵本領(lǐng),他們常常中夜聞荒雞而起舞。后來祖逖破敵,劉琨在給友人的信中說 :“吾枕戈待旦,志梟叛逆,常恐祖生先我著鞭 。”同樣,出于憑吊古跡的目的,作者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內(nèi)偏偏發(fā)現(xiàn)了“頑石”,想起了誓師北伐的諸葛亮。甘露寺內(nèi)有一被稱作“狠石”的石頭,形狀如羊,據(jù)傳,諸葛亮曾坐其上,與孫權(quán)商議破曹大計。詞中 ,作者說他“三拊”(拊是拍的意思)頑石 ,可見他對頑而感慨再四 ;說必須“喚醒”隆中一老,是由于當(dāng)時“止欠士雅與劉琨”,無人可與共商大事;說要同諸葛亮“細(xì)”酌“芳尊”,則表示對統(tǒng)一大計的關(guān)切 。“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兩句既點時令,又以景結(jié)全篇。“洗北塵”所指,不言而喻。
總之,在眾多的多景樓詩詞中,程珌此篇把鋒芒直指宋、金統(tǒng)治者,感情飽滿,很有氣勢,是獨具特色的篇章。詞篇一上來即以“誰分”二字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強行劃分南北的罪魁身上,到下半片,更有“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止欠”二字不僅在說物是人非,更重要的是指斥統(tǒng)治集團,說他們中沒有一個為國家、為民族著想的英雄。至于兩片的結(jié)尾,前者說要借鞭霆力趕走江中孤山,后者說須要一場大雨凈洗北塵,則明顯是指擊退金人一事。這些句子的字里行間,處處都燃燒著作者的激情。
詞人抒情,或肆意以言志,或借物以寓意,走出了兩條不同的路子。程珌與辛棄疾交游,詞風(fēng)也入明白暢曉一流。這首《水調(diào)歌頭》的主要部分是內(nèi)心情緒的直接抒發(fā),但另外一些地方,卻同時借助了比興寄托。如“點破水晶盆”暗指金甌有缺 ,“鞭霆力”“正須雨 ”借喻抗金力量 ,“昆侖”指金人的老家,“北塵昏”指金兵的氣焰等 。兩種方法的交替使用,既避免了純用比興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澀,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帶來的質(zhì)直,因此形成別具一格的詞風(fēng)。此外,本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較淺顯易懂,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
暫無簡介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