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綠暗紅稀春已暮
宋代:葛長庚
綠暗紅稀春已幕。燕子銜泥,飛入誰家去。
柳絮欲停風(fēng)不住。杜鵑聲里山無數(shù)。
白馬青衫無定據(jù)。好底林泉,信腳隨緣寓。
拼卻此生心已許。一川風(fēng)月聊為主。
《蝶戀花·綠暗紅稀春已暮》鑒賞
【注釋】
①綠暗紅稀:花落葉茂,春光將盡。
【評解】
這首詞著意描寫暮春景色,飄逸清雅,意境極美。上片寫景。燕子穿楊,綠暗紅稀,
杜鵑聲中,春色將闌。下片寫人。竹杖芒鞋,信步所之,與樵子漁父共賞這一川風(fēng)月。
通篇清幽閑雅,饒有韻致,表現(xiàn)出一種超塵出世的氣度。
【集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此詞口吻,似隱逸方外之士所作,曠逸之氣,流露紙上。
這首詞,《詞綜》作于真人詞。玉蟾先生《詩余》作葛長庚詞。《全宋詞》“無名氏目”錄此題,全文見《詞綜·卷二十四》。
這首詞的主旨在于表現(xiàn)暮春時節(jié)落拓?zé)o依的羈旅之愁。上片濃艷,下片疏淡。
“綠暗紅稀”正是李清照《如夢令》中之“綠肥紅瘦”,意味著綠葉成蔭,而百花凋落。從“綠”、“紅”二字見色彩之艷麗,而“暗”、“稀”二字,卻又給人以遲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調(diào)已由這四字定下,以下樂景,哀景亦由此發(fā)端。“春已暮”點明時節(jié)。“燕子銜泥,飛入垂楊處”句,畫感鮮明,形象優(yōu)美,洋溢著生活氣息,有如春的贊歌,這里寫的是樂景、“柳絮欲停風(fēng)不住”句,仍寫暮春之景,卻使人在情緒上頓覺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風(fēng)而飄泊不定,讓人聯(lián)想起游子之飄泊無依的情狀來,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鵑聲里山無數(shù)”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渲染悲涼氣氛。“山無數(shù)”自是“亂山深處”。杜鵑一聲接著一聲,使人倍覺悲摧,應(yīng)是哀景。詞的上片就是這樣通過對暮春景物的鋪陳描寫,由樂景引出哀景來,“柳絮”句很自然地體現(xiàn)出這種過度與轉(zhuǎn)折,并為下片抒情留下伏筆。
下片,描繪游子形象,抒發(fā)羈旅憂愁。“竹杖芒鞋”正是顛沛流離、終日奔波的遠(yuǎn)行人之寫照,“無定據(jù)”顯示這遠(yuǎn)行游子的飄泊無依,同上片“柳絮”句遙相呼應(yīng)。“穿過溪南,獨木橫橋路”承接“山無數(shù)”,點明詞人立足點,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漁師”來來往往,自得其樂,反襯游子之飄泊天涯,縱有“一川風(fēng)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賞,“一川風(fēng)月”意味著夜的來臨,加重羈旅無歸之悲慨。“誰為主”與“無定據(jù)”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脈相通,進(jìn)一層表現(xiàn)客身在外,無所歸依的心情。
全詞有一種濃厚的時代末落氣氛,與南宋后期許多士人處境吻合。詞中寫景全是畫筆,濃淡相宜。樂景暗含遲暮色調(diào),滲出悲涼來。樂景轉(zhuǎn)出哀景,濃重地渲染悲愁氣氛。寥寥幾筆寫景卻抓住羈旅特色,構(gòu)成典型環(huán)境,表現(xiàn)主人公之寂寞孤單。全詞展現(xiàn)出一幅暮春風(fēng)月、獨木橫橋路上、天涯飄泊圖來,富有情韻。 (陶先淮)
http://estar.rdfz.cn/resource/gz/gzyw/ywbl/qscjs/4623_sr.htm
白玉蟾(公元1194 - ?;現(xiàn)學(xué)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于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jīng),能詩賦,長于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