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八年陜川生涯匆匆過了,順流而東我的興致特好。
穿過急流滾滾黃牛峽谷,乘著酒興來游白鷺洲島。
遠眺瓜步雨云黯黯,回看金陵落葉蕭蕭。
心中無限憂時意,欲語遷都不覺涕淚先掉。
注釋:
⑴賞心亭:故址在建康(南京)西秦淮河邊。
⑵蜀棧(shǔ zhàn):蜀中的棧道。一名閣道, 三國 蜀漢 時所建,故稱。
⑶秦關:指秦地關塞。
⑷黃牛峽:在湖北宜昌,此峽水流湍急。
⑸白鷺(lù)洲:在今南京西南江中。
⑹黯黯(àn):黑暗沉沉。
⑺瓜步:瓜步山,在長江北岸六合境內,與南京隔江相望。
⑻石城:石頭城,在今南京市西。指南京。
⑼孤臣: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⑽遷都:南宋主戰派一貫主張遷都建康(南京),便于隨時出師收復汴京。
《登賞心亭》賞析
全詩的感情脈絡,前半由一“興”字點出,后半為一“憂”字包孕?!芭d”乃因一線希望而引起——赴闕召對,將面陳恢復大計,或蒙采用,則宿愿得償。“憂”,則是希望渺茫的表現——面對現實,他深知孝宗的軟弱,國家前途如滿目衰敗之秋景。首句“蜀棧秦關歲月遒”,恰與《泊公安縣》詩中的“秦關蜀道何遼哉”呼應,一說空間之遠,一說時間之長。一寫“蜀道”,突出“難”,一寫“蜀棧”,突出“險”?!昂芜|哉”,以感嘆語氣狀其偏遠。“歲月遒”,則以興奮語氣言其東還。朱彝尊等人曾批評陸游詩的復句多,實際上如這兩句,貌似“復句”,但各有意趣,故不能僅以形式的重復輕下斷語。詩人被外放四川、陜南,一去八年,備嘗艱辛,度過了不平常的歲月。“歲月道”之“道”本作強勁解,這句是指在南鄭的一段戎馬生活,故用“歲月遒”來形容,猶“歲月崢嶸”之意?;貞浧饋?,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之情,伏下句之“乘興”。但“乘興東游”之“興”,卻不是從“游”中來,而是從“東”中來的。詩人東行的目的是奉詔見孝宗,將有再進忠言的機會,這也是興奮的重要原因。至于“游”,不過是乘著興致高和順路之便,沿途觀賞罷了。于是,“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一個“穩”,一個“醉”,呈現出詩人經險如夷,平安歸來的心境?!包S牛峽”在今湖北宜昌西,長江流經此峽,水勢湍急,而作者全家乘舟安然渡過,故著“穩下”二字表其幸運,上承“乘興”,下啟“半醉”。陸游既然要“乘興東游”,此景豈能不觀。于是,酒酣氣張,登亭遙望,想一抒懷抱。
然而,映入詩人眼簾的,卻是“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一派肅殺凄涼的秋景?!肮喜健薄笆恰边@兩處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攻宋,曾至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辛棄疾《永遇樂》詞中所謂“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即指此。此地此景,不由使詩人憂從中來?;叵胧迥昵埃约涸虺⑻岢鲞w都建康的建議,被置之不理。這次赴闕,固將再陳遷都之策,但孤忠憂時,而朝廷避戰,又能有何結果。如今登上建康城頭,念及遷都之事,不禁涕淚交流,不能自已?!@便是“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兩句的意蘊。
建都建康,是主戰派的一貫主張。他們認為從建康渡江,通過皖北,可以隨時收復東京,這正是由“憂時”而求“光復”的一項重大決策。而主和派主張建都臨安,一為避金人的猜忌,二則當金兵南攻時,可以更方便地逃命,必要時還可以出海。故建都問題是和戰兩派斗爭的一個焦點。在已經建都臨安之后,陸游還念念不忘遷都建康,正是他“憂時”的表現。
讀陸游這首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登亭是在陸游前四年,他在賞心亭上“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因此,“英雄淚”奪眶而出。陸詩的“憂時意”正是辛詞的“登臨意”。二人心心相印,千載以下,仍令人感嘆不已。
《登賞心亭》閱讀及答案
登賞心亭①
陸游
蜀棧秦關歲月道,今年乘興卻東游。
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蕭蕭木葉石城秋。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③淚已流。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陸游奉詔回臨安面陳恢復大計,從四川回來舟經建康,登亭有感而賦此詩。作為主戰派,詩人曾向朝廷建議遷都建康,以利于防備,但不被采納。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遷都:南宋主戰派一貫主張遷都建康(南京),便于隨時出師收復汴京。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歲月道”暗示了詩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時的-段不平常歲月。
B.頷聯按游蹤來寫,詩人過了黃牛峽后來到白鷺洲,繼而登亭抒懷。
C.頸聯運用疊詞,寫出眼前極其壯美的秋色,照應“乘興卻東游”。
D.全詩先敘事、寫景,后抒情,以愛國之情貫穿,使全篇渾然一體。
15.詩人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